第261章 春华秋实,康安答卷(2/2)
市计委的同志骑着摩托车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秦市长,世行贷款的中期评估报告下来了!这两年咱们用贷款修了30公里产业路,建了5个农产品加工点,带动7.8万户农户、30多万人受益,省计委说咱们是全省世行贷款项目的标杆!”报告里清晰记录着,世行资金重点支持了“五个一”工程中的项目培育和设施建设,康南镇的蚕茧烘干房、北乡的茶叶杀青设备,都是贷款落地的成果。
秦宇轩翻着报告,目光落在“合作组织”一栏:康南镇成立了蚕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农户加入后收入较散户平均高30%;北乡茶叶合作社通过“订单模式”对接外地茶商,今年已卖出10万斤茶叶。这正是“加入一个合作组织”的力量,把分散的农户拧成了发展的合力。
傍晚时分,秦宇轩回到市区,路过老城区时,看见以前冷清的街道热闹了不少:丝麻纺织厂的门市部里,市民在挑选本地织的布料;食品厂的货车停在路边,工人正卸刚生产的糕点;医药化工厂的宣传栏上,贴着“今年新增就业200人”的喜讯——这正是“工业五大支柱”的活力,从图纸上的规划,变成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回到家时,苏晓棠正陪着念安写作业,桌上摆着刚从市场买的橘子,是康南镇农户种的新品种。“今天去基地了?”苏晓棠递过一杯热茶,“刚才碰到北乡的王婶,说加入合作社后,她家的茶不仅卖得好,还在食品厂找了份包装的兼职,这‘一个增收项目’变成了‘两个’,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秦宇轩喝着热茶,看着儿子在作业本上写“我的家乡康安,有茶园和桑园”,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窗外的路灯亮了,照亮了康安的夜晚,也照亮了更有盼头的未来。他知道,经济发展的路没有终点,但看着眼前的变化,他更加确定:只要守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康安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