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临时受命:康南书记(2/2)
除了水和地,秦宇轩最挂心的还有孩子上学的事。他在下乡时发现,8个贫困村的小学堂都是土坯房,下雨时屋顶漏雨,冬天窗户没有玻璃,孩子们冻得手都握不住笔。
回到县里,他立刻召集财政局、教育局的负责人开会,拍着桌子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笔建校的钱,必须挤出来!”那半年,他带头缩减县政府的招待费,把节省下来的钱全投到了建校上。
1990年春天,8所崭新的砖瓦房小学在贫困村拔地而起,孩子们搬进新教室那天,秦宇轩去了最远的龙潭村小学,看着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他笑着跟校长说:“以后孩子们有了好环境,咱康南的未来就有盼头了。”
也正因这近两年的实绩,市委在考虑康南“一把手”人选时,第一个就想到了秦宇轩。
接任命那天,他摩挲着文件上的字迹,指尖有些发烫,只对市委组织部的同志说了句实在话:“在康南待了快两年,老百姓的难处我记在心里,接下来的日子,我接着跟大伙一起干,绝不辜负市委的信任,更不辜负康南的老百姓。”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秦宇轩还是往乡下跑。清溪村的老农见他来了,拉着他往地里走:“秦书记,你去年让种的豆子收了,就是灌溉的水还不太够,要是能修条水渠就好了。
”他蹲下来抓了把湿润的泥土,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清溪村修水渠”几个字,转头就跟随行的水利局干部说:“这事儿月底前得拿出方案,不能误了下一季耕种,老百姓的需求,咱得抓紧办。”
从县长到县委书记,秦宇轩的脚步没慢下来半分。夜里,县委办公楼的灯常常只有他那间亮到后半夜——桌上摊着近两年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为民办实事”五个字,新添的批注里,“扶贫要精准,不能撒胡椒面”“政策落地要盯紧最后一公里”的字迹格外清晰。
他常跟班子成员说:“我在康南快两年,没干够;接下来,我要跟大伙一起,把康南的扶贫工作抓实、抓细,让老百姓真真切切过上好日子,让康南的山山水水,都变成老百姓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