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临时受命:康南书记(1/2)
1990年6月,江淮大地裹着梅雨的黏热,空气里飘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潮意。康南县政府办公楼前的老槐树叶子蔫头耷脑地垂着,县委大院里的氛围却比这天气更显焦灼——时任县委书记陈磊突然接到外调通知,要求半天内完成工作交接,消息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没半天就从机关科室传到了街头巷尾。城西菜市场的张摊主停下手里的秤杆,跟买豆腐的大婶念叨:“陈书记刚把扶贫的架子搭起来就走了,咱康南这穷日子,啥时候是个头?”连县中学门口卖冰棍的大爷,都对着来买冰棍的学生叹气:“不知道新来的领导,还管不管咱娃们上学的路。”
没人料到,这份焦灼只持续了三天。当市委组织部的两位同志带着红色封皮的任命文件走进县政府小会议室时,纸上“任命秦宇轩为中共康南县委员会书记”的字样,让在场的班子成员先是一愣,随即纷纷点头——这个总穿着浅灰的确良衬衫、口袋里揣着旧笔记本的年轻人,本就该担起这份担子。
大伙都记得,秦宇轩是1988年9月来康南任县长的,到1990年6月,整整二十一个月,算下来已是近两个年头。这近两年的光景里,他干的实事,比不少干了四五年的老领导还多。
刚上任那会儿,他没在县政府办公室待过整月,报到第二天就揣着粮票、背着搪瓷缸子下了乡。康南地形特殊,北部多山、南部多滩,北部山区的几个村子常年缺水,村民要走两里地才能挑回一担浑浊的山泉水。
秦宇轩听说后,带着县水利站的三个技术员,在山里扎了半个月——白天跟着村民找泉眼,裤腿磨破了就用布条扎上,鞋子陷进泥坑就光脚走;晚上在村支书家的煤油灯下画图纸,熬得眼睛通红,终于敲定了3处引水工程的选址。
工程开工时,他又天天往工地上跑,盯着工人铺水管、砌水池,连水泥的配比都要亲自核对。等到1989年夏天,清澈的泉水顺着水管流进村民家时,大沟村的王大爷拉着秦宇轩的手,往他口袋里塞了两个刚煮好的鸡蛋,哽咽着说:“秦县长,咱这辈子,终于不用再为水发愁了!”
解决了北部的水问题,秦宇轩又把目光投向了南部的滩涂地。南部片区的村民一直靠种玉米、红薯糊口,可滩涂地土层薄、易板结,亩产常常不足三百斤。
秦宇轩拉着地区农科所的专家,在滩涂地里蹲了一个星期,拿着测土仪走遍了每个村子的地块,最后敲定推广耐旱、耐贫瘠的杂交谷子。为了让村民愿意种,他先在县农科站搞了两亩试验田,从播种到收割全程盯着,等到秋天,试验田的谷子亩产突破八百斤,比玉米翻了近三倍。
他又组织村民开现场会,让农科所的专家手把手教播种技术,还协调县粮站给出高于市场价五分的收购价。1989年秋收后,南部片区的村民家家户户囤满了谷子,不少人还把多余的谷子磨成面,送给秦宇轩尝尝,说:“秦县长,这面香,是您让咱吃上了饱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