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地基下的青石 —— 办学热情再燃(2/2)
第二天一早,苏晓棠恰好带着医疗队来工地做健康筛查,见秦宇轩站在地基坑边发愁,便走了过去。“听说挖出来青石,还闹了小风波?”她递过一瓶温水,“我昨天整理乡卫生院的旧档案,翻到本《康南乡医志》,里面提过清末红星乡有个‘崇德义学’,专门收穷人家孩子读书,后来毁于战乱,会不会和这青石有关?”
秦宇轩眼睛一亮。他立刻让秘书联系乡志办,调取“崇德义学”的相关记载,自己则陪着文物专家勘查现场。下午,乡志办传来消息——1982 年版《红星乡志》明确记载,“崇德义学”旧址就在现小学位置,附图中的柱础形制,与坑中青石完全吻合。
文物专家现场确认:青石为义学柱础,有历史价值,但无需原址保护。秦宇轩当即召集村民代表、乡贤开会,提出方案:“咱们把青石小心取出来,等新校舍建好,在大门内侧建影壁墙,将青石镶嵌进去,旁边刻上义学历史。既保住老物件,又让孩子们知道,咱们红星乡早有‘读书育人’的根!”
“这主意好!”白发老人率先鼓掌,“让娃娃们踩着老义学的‘脚印’读书,是好事!”村民们的疑虑彻底消散,有人主动说:“我家亲戚是石匠,让他来帮忙打磨青石,分文不取!”
停工三天的工地重新热闹起来。秦宇轩并未久留,安排好后续保护与施工细节后,便赶回县里处理政务,只在傍晚收到苏晓棠发来的照片——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清理青石上的泥土,夕阳洒在他们脸上,满是期待。
他给苏晓棠回了条消息:“多亏你想起义学的记载,帮了大忙。等忙完这阵,带你去看康南的油菜花。”
很快,苏晓棠的消息弹了回来:“是你愿意花心思听大家的想法,才把‘坎’变成了‘桥’。对了,老人们说,等新学校建好,想请你和我一起给影壁墙揭幕。”
秦宇轩看着屏幕,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新校舍的地基在顺利浇筑,而他和苏晓棠之间,那些共同为红星乡努力的瞬间,也悄悄打下了情感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