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地基下的青石 —— 办学热情再燃(1/2)
“红星计划”专项拨款落地的速度远超预期,红星乡小学新建项目瞬间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重点民生工程。秦宇轩为了赶工期,建立了“三日一调度、一周一现场”的推进机制——每周固定一天清晨下乡,带着住建、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其余时间则通过工作群实时跟进进度,确保县里日常政务与项目推进两不误。
苏晓棠则将医疗队的“健康课堂”与项目需求紧密结合,利用周末组织医护人员为施工队做健康筛查,给临时安置点的学生普及卫生知识,书包里总装着给留守儿童的小药膏,成了工地上和孩子们中间最受欢迎的“苏医生”。
所有人都以为项目会顺风顺水推进,直到施工队开挖新校舍地基的那天——挖掘机铁铲突然撞上硬物,伴随着“哐当”一声闷响,几块半人高的青石从土中裸露出来,表面模糊的刻痕与规整的形制,明显是人工打磨的旧物件。
“秦县长,您得过来看看!”施工队队长老陈的电话里满是焦急,“挖出了老石头,村里老人说可能是老祠堂地基,现在都围在这儿不让动,说动了风水对孩子不好!”
彼时秦宇轩正在县里开常务会,讨论县城供水管道改造方案。接到电话后,他先让乡党委书记安抚村民情绪,叮嘱“别硬来,先停工保护现场”,待会议结束,才驱车赶往红星乡。
抵达工地时,地基坑边已围了二十多位村民,几位白发老人正对着青石叹气,连之前主动帮着搬旧建材的村民,也悄悄退到了外围。秦宇轩没急着说话,先蹲下身仔细观察青石,又耐心听老人们讲“老祠堂的传说”,直到人群渐渐安静,才开口:“大家担心动了老物件不吉利,我能理解。但咱们建学校是为了孩子,这事肯定得办得让大家放心,咱们一起想办法,好不好?”
安抚好村民,秦宇轩立刻联系县文化馆,请文物专家次日到场鉴定。可当晚,反对项目的声音就传到了县里——之前对专项拨款持保留意见的常委打来电话:“宇轩,农村情况复杂,青石这事要是处理不好,不仅项目拖黄,还得落个‘不尊重民俗’的名声。不行就先停工走文物鉴定流程,别冒风险。”
挂了电话,秦宇轩看着工作群里乡党委书记发来的照片——临时板房里,孩子们正趴在拼起来的旧课桌上写作业,铅笔头都快握不住了。他皱紧眉头:若走完整文物鉴定流程,至少要耽误两三个月,入冬后板房漏风,孩子们怎么上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