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寒门的仕途传奇 > 第176章 地区博弈

第176章 地区博弈(1/2)

目录

十月六日的晨光裹着霜气,秦宇轩坐在前往地区的班车里,指尖反复摩挲着口袋里的纸条——帆布厂技术员需求、食品厂面粉配额缺口,还有抄在边角的“863计划基层落实”字样,每一行都被他描得发黑。后来他在《关于1988年县域经济转型中政策适配性的实践报告》里写,那天车窗外的白杨树像极了当时的局面:“政策刚性与地方需求形成的张力,如光秃秃的枝桠般拧巴,县域工作者需在‘治理整顿’红线与企业生存需求间,走出一条平衡的钢丝路。”

这篇报告后登在《经济日报》,对国家的改革政策提供了实践支持。

地区科委的办公楼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建筑,墙皮斑驳,走廊里飘着油墨和旧纸张混合的味道。秦宇轩刚走进主任办公室,就见李主任正对着一叠辞职报告皱眉——最上面那份,落款是地区农机研究所的工程师,理由栏写着“赴深圳创业”。

这一幕后来被他写进报告的“现实困境”章节:“1988年1-9月,地区级科研机构流失中级以上工程师12名,80%流向沿海开放城市,而本县帆布厂3条生产线因缺技术员,2条处于半停工状态,订单排至次年二月却无法释放产能,人才供需矛盾尖锐。”

“宇轩啊,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李主任把搪瓷杯往桌上一墩,热气裹着苦茶香散开,“现在科技人员‘下海’跟赶潮似的,所里连老工程师都走了三个,哪还有余裕往基层派技术员?”

秦宇轩没急着接话,从包里掏出帆布厂的生产报表,指着“订单排至次年二月”的数字:“李主任,这帆布供本地基建,还能往沿海开放区送。缺技术员导致生产线开不满,不仅影响开放区建设支持,还会波及县里就业。”他顿了顿,话锋转向“863计划”——这个后来被他视作“政策接口”的关键:“您总说要让高技术研究成果商品化,帆布厂流水线改造正好当‘火炬计划’的试点,经验报上去,也是您的政绩。”

这段沟通,他在报告里总结为“试点思维的实践应用”:“不局限于‘索要人才’的单一诉求,而是将地方需求与‘863计划’的成果转化、‘火炬计划’的宗旨相绑定,既契合改革开放大方向,又兼顾部门政绩诉求,最终促成1名应届技术毕业生赴县支援,实现政策资源与地方需求的初步匹配。”

李主任的手指在报表上敲了敲,目光落在“沿海开放区”几个字上,沉默片刻才松口:“技术员我只能给一个,刚从省机械学校毕业,经验少点,但肯吃苦。要,今天就跟你回县;不要,我也没办法。”

秦宇轩心里一紧,知道这已是极限,连忙应下来:“要!怎么不要!有总比没有强,我们县里能教他实践,以后说不定还能成技术骨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