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研究生生活开始了(1/2)
1982年春节过后,研究生开学的日子终于到了。秦宇轩拖着行李箱走进研究生楼,找到206宿舍时,里面已经有了一位室友。
“你好,我叫欧阳涛,从机械学校考来的,你是哪个学校考来的”室友友好主动迎上来打招呼,脸上带着爽朗的笑。
\"你好!你好!我就是这个学校的,我叫秦宇轩\",宇轩赶紧回道。
两人闲聊间,秦宇轩得知欧阳涛今年24岁,家境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设计院工作。更巧的是,他们不仅同住206,还同为经济学院83级一班经济学专业的同学。
安顿好行李,秦宇轩打算系统地了解经济学的课程,这门学科的现状,师资,他的导师林鹏飞教授已年过半百,在经济学领域深耕多年,造诣深厚。能师从这样的老师,他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随后,秦宇轩摊开学院发的课程大纲,又从班主任那里摸清了上课细节。当年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正处在改革开放后的转折期,一边是传统理论根基,一边是新思想的萌芽,透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核心必修课是重中之重,《资本论》研读更是排在首位。大纲上明确写着,要逐卷精读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这些核心内容,不仅要学理论,更要掌握其中的分析方法。
高级政治经济学在本科基础上深化,社会主义部分尤其受重视。“有计划商品经济”“按劳分配”这些当下理论界热议的话题,都是课程重点。
经济学说史则从古典经济学讲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诞生,对非马克思主义学说多以批判视角介绍。这三门课,构成了整个学习的理论基石。
方法论课程里,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教他们用矛盾分析、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
让秦宇轩眼前一亮的是“经济数学方法”,大纲标注要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来推导经济理论,这是课程现代化的新尝试。
统计学课程以“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为主,也会初步提及西方的“国民账户体系”,为数据分析打基础。
应用类课程紧贴当时的经济实际。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是核心,要学综合平衡、投入产出法这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工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