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中美建交(2/2)
接下来的几天,校园里处处是关于这两件大事的讨论。政治课上,老师用整整两节课拆解三中全会的意义,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要点:政治路线上,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上,强调实事求是、选拔实干人才;而改革开放的决策,更是被称为“历史性转折”。秦宇轩的笔记本记了满满三页,当听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他攥着笔的手紧了紧——或许用不了多久,公开参股饭馆的事就不再是难题?可转念一想,政策刚出台,大家对“参股经营”的接受度如何?同学们会不会觉得他一个学生“不务正业”?纠结的思绪让他忍不住皱了皱眉。
下课后,七人凑在走廊里热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是说以后做买卖不丢人了?”王建军镜片后的眼睛满是期待,“我准备考经济系研究生,以后专门研究怎么搞建设。”赵伟点头:“我家要是能搞承包,我哥种的粮食肯定能多收一倍。”李想拍着秦宇轩的肩膀笑:“你在徐老板饭馆‘打工’挺上心啊,上次我去吃饭,那服务员都夸你主意多,要是以后政策放宽,你说不定能当经理!”
秦宇轩干笑两声没接话,心里的纠结又深了些。他想起徐老板上周说的话:“宇轩,等政策再明朗些,咱们把参股的事理顺,你这功劳得让人知道。”可他看着身边兄弟们纯粹的笑脸,又有些犹豫——毕竟在1978年末,学生“参股经商”仍是件新鲜事,万一引起非议,会不会影响学业?
12月22日,三中全会闭幕的消息传来,食堂的黑白电视前围满了人。雪花点挡不住屏幕上的新闻播报,当听到“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时,人群里爆发出自发的掌声,张海峰激动得差点把搪瓷碗摔在地上。“日子真要变好了!”张海峰抹了把脸,“我爸是工人,工厂要是能改革,工资肯定能涨!”阿布则掰着指头数:“中美建交了,徐老板的饭馆说不定能进些美国的调料,味道肯定更好!”
那天晚上,秦宇轩去饭馆帮忙时,徐老板正对着政策文件琢磨:“以后个体经营要规范,咱们这参股的事,得早点备案。”秦宇轩看着账本上属于自己的20%收益记录,又想起宿舍兄弟们的讨论,心里的疑问愈发清晰:是该借着时代的东风公开参股的事,还是再等等,看看政策落地的实际情况?
深夜回到宿舍,兄弟们都已睡熟。秦宇轩摸出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1978年,真理经实践检验,时代向未来迈步。”灯光下,字迹清晰而坚定,可他心里的那个疑问,却还没找到答案。他知道,三中全会定了方向,中美建交搭了桥梁,从5月的思想觉醒到12月的政策落地,国家在变,而他是否要公开参股饭馆的事,或许还要等一个更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