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天下大乱(1/2)
新年的炮竹声,勉强给浸透了肃杀之气的华夏大地添了几分转瞬即逝的暖意。此时,靖南王耿精忠的本部精锐已星夜兼程抵达四川,与吴三桂的西路大军形成犄角之势;而在西南腹地,平西王吴三桂正率领麾下劲旅,如潮水般席卷贵州境内的咽喉要隘,清军的卫所与塘汛在其铁蹄下接连崩塌,贵阳外围的防线已摇摇欲坠。
康熙十四年初的风,吹过的是一幅裂了缝的江山图。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还残留着上元节的积雪,乾清宫内的康熙皇帝却已三日未眠,案头堆积的塘报如同雪片,每一份都蘸着西南的血与火。此时的天下,早已不是四年前那个“海内升平”的模样——康熙十三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扯起“兴明讨虏”的大旗,杀云南巡抚朱国治祭旗,数十万大军分三路北上东进,短短一年间便占据云南、贵州、湖南全境,兵锋直抵长江南岸的岳州,与清军隔江对峙。紧随其后,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响应,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广东兵变,台湾的郑经也率舟师渡海,攻占漳州、泉州等地。一时间,“三藩之乱”如野火燎原,半壁江山陷入战火,清王朝的统治根基摇摇欲坠。
而此刻的清军,早已不是入关时那支“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劲旅。经过数十年的安逸生活,京营八旗的子弟们沉溺于声色犬马,骑射功夫日渐荒废,甚至有不少将领连马背都难以坐稳。驻防各地的八旗兵更是沾染了地方的颓靡风气,克扣军饷、欺压百姓之事屡见不鲜,战斗力一落千丈。当吴三桂的大军北上时,许多清军将领竟不战而逃——湖南提督桑额望风而遁,长沙守将黄芳世弃城而走,岳州总兵李国栋干脆献城投降。朝廷仓促调集的援军,多是由八旗子弟与绿营兵混杂组成,士兵们既无战心,将领又多是纨绔之辈,往往未及接战便已溃散。
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十四年初的疆域,俨然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棋盘。西南战场上,吴三桂的主力集中在湖南,以岳州为大本营,凭借长江天险构筑防线,同时分兵向西,与四川的耿精忠部呼应,试图打通川陕通道,威胁清军的西北腹地。贵州全境已基本落入吴三桂手中,其麾下大将马宝、王屏藩率领的骑兵,正沿着贵州通往四川的驿道推进,沿途的清军驿站被一一拔除,粮道屡屡被切断。四川境内,刚到的福清本部清军兵力分散在成都、重庆等几个大城市,被耿精忠与吴三桂的联军分割包围,只能困守孤城,等待朝廷的援军。
东南战场的形势同样严峻。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后,迅速攻占了福州、泉州、漳州等重镇,并与台湾的郑经达成协议,郑经出兵攻占了厦门、金门等地,双方联手对抗清军。清军在东南的兵力本就薄弱,浙江总督李之芳虽率绿营兵顽强抵抗,在衢州、金华一带与耿精忠的军队展开拉锯战,但由于缺乏八旗精锐的支援,始终无法扭转被动局面。更棘手的是,耿精忠的军队中不乏熟悉地形的福建本地人,他们利用山区的复杂地形,频繁袭击清军的粮车与营寨,使得清军的后勤补给陷入困境。
华南战场上,尚之信在广东的兵变,让清军失去了对岭南地区的控制。尚可喜原本忠心于清廷,却被儿子尚之信软禁,广东的军政大权落入尚之信手中。尚之信虽未正式加入吴三桂的阵营,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既不向清军提供粮草支援,也不与吴三桂的军队发生冲突,使得清廷在华南的防线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吴三桂趁机派使者前往广东,试图拉拢尚之信,一旦双方达成联盟,清军在南方的局势将更加岌岌可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