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时光胶囊里的种子(1/2)
各地的“光语时间胶囊”埋下后,林宇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来自一位九旬老人。老人曾是乡村教师,信里夹着张泛黄的照片:三十年前的教室里,孩子们围着一盏煤油灯读书,灯芯跳动的光在墙上投下他们的影子。“那时的光很暗,却照亮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路,”老人在信里写,“听说你们在埋时光胶囊,能不能替我把这张照片放进去?让未来的人知道,光的故事早就在土里扎了根。”
林宇专程去了老人所在的山村。当年的教室已改成村史馆,煤油灯被摆在玻璃柜里,旁边是孩子们现在用的光伏台灯。老人颤巍巍地指着照片上的孩子:“这个现在是城里的工程师,那个开了家农产品网店,都是被光推着往前走的。”
他把照片放进一个特制的时间胶囊,和一盏迷你光伏台灯一起,埋在了村史馆后的老槐树下。老人用拐杖在土上画了个圈:“这圈是光的年轮,一年年长下去,总会和未来的光遇上。”
挪威的金属盒里,除了芯片和磁带,孩子们还偷偷塞了颗云杉种子。“等五十年后盒子打开,种子说不定早就发芽了,”他们在日记里写,“让树的根须缠住光的密码,长成会说话的森林。”观测站的站长笑着说,现在每次给云杉浇水,都觉得在给时光胶囊“施肥”。
巴西雨林的玻璃容器外,植物学家种了圈爬藤。藤蔓正沿着容器壁慢慢生长,叶片的形状恰好能挡住部分阳光,在容器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在给未来的开启者提前发送信号。“这是雨林的预告,”他在视频里说,“告诉他们,光的约定一直在生长。”
研发部的小张对时间胶囊做了次远程检测,发现甘肃陶罐里的胶囊信号格外稳定。牧民大叔在电话里笑着解释:“我们给陶罐周围的沙棘苗浇了水,根须缠在胶囊上,像给它盖了层暖被。”小张看着监测屏上的波形,忽然发现沙棘苗的生长频率与胶囊的光语信号渐渐同步,像首跨越时空的二重唱。
“这才是最好的时光胶囊,”林宇看着波形图,“不是冰冷的金属,是和土地、和植物一起呼吸的生命。”
展厅里新添了个“时光信箱”,任何人都能写下想对未来说的话,这些信件会被扫描成数据,存入总部的主时间胶囊。信箱旁的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留言:
“希望那时的光伏板能种在月亮上,让嫦娥也用上光语。”——来自一个小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