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跨越时光的约定(1/2)
甘肃牧民埋下“时光陶罐”的消息,像颗投入湖中的石子,在各地激起了新的涟漪。挪威观测站的孩子们在苔藓湿地旁挖了个深坑,放进一个密封的金属盒,里面装着光语信号的记录芯片、驯鹿的绒毛标本,还有一盘用《星尘之舞》旋律录制成的磁带。“芯片会记得光的频率,磁带会留住我们的歌声,”孩子们在盒盖上刻下日期,“五十年后,让打开盒子的人知道,北极的光会跳舞。”
巴西雨林的植物学家则用特质的玻璃容器,封存了一管带着荧光真菌的土壤,容器壁上刻着兰花与真菌的光语密码。“玻璃能挡住风雨,却挡不住时光,”他在附信里写道,“等容器变得模糊,密码或许会变成新的语言,但光的默契永远都在。”
林宇把这些“时光容器”的位置都标注在一幅世界地图上,每个地点都用闪烁的光点标记,旁边注明了埋藏的时间和开启的约定。地图挂在展厅最显眼的地方,
有天,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到展厅,指着地图上南极的位置说:“我年轻时在南极科考站工作过,那时我们用煤油灯传递信号,没想到现在有了这么多光的语言。”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小的锡盒,里面装着半盏煤油灯的灯芯,“这是当年的‘光语工具’,能不能也算一个时光容器?”
林宇接过锡盒,灯芯上还留着淡淡的焦痕,仿佛能闻到当年煤油燃烧的味道。他把锡盒放进专门的展示柜,旁边标注着:“1985年,南极科考站的煤油灯语。”老人看着锡盒,眼眶湿润了:“那时总觉得日子过得慢,现在才知道,光的故事能跑这么远。”
研发部根据这些“时光约定”,开发了一款“光语时间胶囊”。胶囊外壳用耐腐蚀的合金制成,内置的太阳能板能保证芯片在数十年内正常工作,记录下当前的光语信号和环境数据。最特别的是胶囊表面的纹路,刻着不同年代的光语符号——从古代的烽火信号,到现代的摩尔斯电码,再到他们研发的光语系统,像一条浓缩的光语进化史。
第一批“时间胶囊”被送到世界各地的合作站点。马哈迪在可可园的老树下埋了一个,里面放着女儿画的光语图案和一包最新的可可豆;卡伦在玫瑰园的中心埋下一个,装着风干的玫瑰花瓣和一段《光的交响曲》的乐谱;甘肃的牧民则把一个胶囊放进了之前埋下的陶罐,让新旧时光做个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