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让河流向更远的地方(2/2)
“把这些撒在包装盒上,”她仰着小脸说,“这样全世界都知道,尼日利亚的光有这么多颜色!”
马哈迪笑着拍了拍她的头,立刻给林宇发了段视频。画面里,孩子们围坐在陶罐旁,用不同颜色的砂石拼出光伏板和星星的图案,阳光洒在他们沾满沙尘的小手上,像镀了层金。
“你看,”江诗雅把视频转发给设计部,“灵感来了吧?不用刻意设计,他们的日常就是最好的创意。”
一个月后,第一批带“地域印记”的设备下线了。非洲版的包装盒上印着“生命结”纹样和孩子们拼的砂石画,东南亚版则用了棕榈叶和稻浪的组合图案,角落处还印着一行小字:“来自苏门答腊的智慧”。
发往甘肃的试验设备也加了特殊设计——底座装着改良版麦草方格,清洁刷换成了耐磨的骆驼毛,说明书里特意附了一页“两地智慧对照表”,左边是非洲的防尘经验,右边是中国的固沙技巧。
林宇看着仓库里整齐码放的设备,忽然想起马哈迪木雕上的那句话:“我们的太阳”。或许,所谓太阳,从来不是某一个地方的专属,而是当不同的智慧像河流一样汇聚,终会在某片土地上,升起属于所有人的光。
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林奶奶发来的视频。老人站在自家的竹编作坊前,身后一群妇女正跟着视频学编“棕榈叶款”簸箕。“她们说,编好了要寄给尼日利亚的朋友,”老人笑得满脸皱纹,“你说,这算不算让河水流得更远了?”
林宇望着屏幕里那些忙碌的身影,远处的竹篱笆上晒着刚编好的簸箕,在阳光下泛着浅黄的光。他忽然明白,流动的从来不止是智慧,还有那些藏在智慧背后的善意与牵挂——就像麦草方格会记得非洲的刷子,棕榈叶会认得中国的竹篾,而所有的光,终将在彼此的印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