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1/2)
记,万事多于仲叔商量就是,有醉长安在,想来今后生计也不成问题,三位姨娘,莲儿和诸位妹妹年岁还小,今后还需三位姨娘多加照料才是”
马氏听杜睿这般说,不禁大惊失色,道:“三郎此行可是有危险”
杜睿没有明言,只是说:“姨娘只要牢记我的话就是了仲叔家中事,还要您多费心了”
杜仲知道杜睿有大事要做,也不多问,只是道:“老仆只望少爷能多加保重就是,家中事,老仆自会料理”
马氏急道:“三郎你既不说,妾身便也不多问了,只是这家中还指望着你,千万不要让自己涉险”
杜睿点头道:“姨娘放心,睿记下了”
次日清晨,杜睿收拾好行囊,便出了门。
“少爷怎能不带着我”
杜睿一惊,抬眼看去,见一旁闪出一人,正是杜平生,此时他肩上也背着一个包袱,手里还拿着杜睿使人给他打造的长枪,杜平生虽然武艺未成,但却颇为力大,年方十岁,便能将一条百十斤重的长枪舞的虎虎生风,再加上这几个月杜睿的指点,十几个大人也不是他的对手。
杜睿看着杜平生,随即就明白了,肯定是杜仲不放心自己,便让杜平生和自己同去,想着,便笑道:“你既然要去,跟着来就是了”
杜平生呵呵一笑,伸手接过杜睿的行囊背在肩上,跟在杜睿的身后,便朝着城门的方向走去。
长安城十里亭处,李承乾正在与前来送行的朝中诸位大臣,蜀王李恪,魏王李泰,齐王李佑,以及几个长成的公主话别,今日便是长孙皇后也破例出宫了,长子要随军北伐,她的心里怎么也放不下,虽然知道此行对稳固李承乾的储位大有益处,然作为一个母亲,她心中此刻更多的还是担心。
“乾儿此行风霜劳苦,你可要照顾好自己,还有你自小便生在宫中,临阵对敌这还是头一遭,千万不可逞强,让母后担心”
李承乾看着长孙皇后和众多弟妹,道:“儿臣省得了,母后也要多多保重,儿臣此去一定给母后,给大唐皇室争光。”
一旁的李恪和李泰闻言,虽然面色不动,但心中确实嗤之以鼻,他们这个大哥是什么人,他们做弟弟的最清楚不过了,自打生下来,就是锦衣玉食,像他这样不要说两军阵前争锋,便是听到喊杀声恐怕都要尿了裤子,或许在他们的心中,更希望的就是突厥人的弯刀能更锋利一些,最好能在李承乾的脖子上划一刀才好。
安康公主和李承乾不是一奶同胞,但自小便被长孙皇后抚养,与李承乾的感情甚为亲厚,此时李承乾要随军远征,她的心中最为不舍,走上前,拉着李承乾的手道:“太子哥哥千万要平平安安的回来,到时安康还和你一同去找那杜承明听猴子的故事”
李承乾的妹妹虽然不少,亲妹妹也有两个,但是长乐公主自小性子便温婉,对谁都不大亲近,城阳公主年纪还小也玩儿不到一块,只有安康公主,和他关系最好,见状心中也是不舍,道:“安康妹妹杜承明是我挚友,再去他那边,可不要耍性子,知道吗”
安康公主眼中含泪,连连点头。
李承乾笑了一下,对着诸位大臣,弟妹一拱手,接着又跪倒在长孙皇后面前,磕了三个头,起身道:“母后保重,儿臣去了”
李承乾说完便翻身上马,带着恒连,以及东宫六率策马扬鞭而去,他首先要去终南山与飞虎军汇合,如今的飞虎军与此前也是大不相同,侯君集为了保护这个未来女婿,将自己练的那支飞虎军也交到了李承乾的手中,如今两支飞虎军加在一起也有了四千余人。
刚走了不到五里,李承乾突然见到路旁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却是杜睿。
李承乾挥手让众人停下,翻身下马,走到了杜睿的身边,惊异道:“承明你如何会在这里”
杜睿笑道:“小弟为何不能来殿下此行是小弟鼓动的,哪有兄长上阵杀敌,小弟却在后面裹足不前的道理。”
李承乾闻言,心中大是感动,那些个亲弟弟们,一个个瞄着的全都是他的储位,反倒是无意中结识的杜睿对他的感情真挚。
“承明这可是去打仗,孤实在是不想你出危险”
杜睿笑道:“这些小弟自然知道,小弟此来不为别的,只是来帮一个朋友而已”
李承乾闻言,不大为感慨,道:“承明如此待我,他日我必不相负只是你家中尚有幼妹需要照料,此行若是稍有不测,该当如何是好”
杜睿道:“家中事自然已经安排了,殿下无需多言,殿下待小弟至诚,小弟无以为报,唯有誓死追随一徒”
李承乾知道杜睿主意已定,回身道:“去牵两匹快马来”
众人翻身上马,奔驰而去,管道上只留下了滚滚烟尘。
第一篇蛰居第六十八章军神
定襄道行军大营,李承乾下马站在营门口,早有侍卫上前通禀,李靖治军甚严,如若没有李靖的手令,便是太宗亲自来了,也进不得大营。
时间不长一个年近六旬,长须垂胸,却异常英武的将军便带人迎了出来,虽然没通名报姓,但杜睿猜测应该就是那位威名赫赫的大唐军神李靖,李药师了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争史当中,这位有着军神之称的大唐宿将无疑占据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后人的评价当中他与战国时期的白起,汉代的韩信并称,可见他的功业之盛。
李靖,字药师,汉族,祖籍雍州三原。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刺史,舅父韩擒虎为隋朝名将。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只是能流传到后世的却不多。
他出生于官宦之家,成年后便长得异常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曾其背道:“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出仕之后,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年,李靖任马邑郡丞。这时,反隋暴政的农民斗争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腐朽统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