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 > 第81章 泡沫碎影

第81章 泡沫碎影(1/2)

目录

千禧年的钟声刚刚敲响,那象征希望与新生的余音似乎还在城市的上空、在人们的耳畔回荡,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然而,商业世界的残酷逻辑从不因任何节日或纪元更迭而改变。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可怕风暴,正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深处悄然酝酿、加速形成。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刺骨寒意,并非渐次而至,而是在2000年初春,如同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超级寒流,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席卷了整个曾经炙手可热的科技行业,瞬间将所有的狂热与幻想冻结。

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触及了它历史性的、也是荒谬的顶峰5132.52点之后,仿佛一个被刺破的巨形气球,突然毫无征兆地掉头向下。这一转折并非寻常的技术性回调,而是一场漫长噩梦的狰狞开端。随后的市场走势令人窒息,指数不再是“下跌”,而是如自由落体般垂直下坠,带着摧毁一切的气势。那些曾经被媒体捧上神坛、被资本疯狂追逐的互联网公司,其股价不再是“调整”,而是瞬间崩塌、一泻千里。无数在纸面上拥有亿万身家的创始人、早期员工和投资者,他们的财富幻觉在眨眼间灰飞烟灭,如同海市蜃楼般消散得无影无踪。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昂贵 ergonoic 座椅、还没来得及拆封的桌上足球台,瞬间成了公司即将清盘的讽刺注脚。

风险投资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表现出了资本最冷酷无情的一面。他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收紧了钱袋子,态度从之前的“慷慨追逐”急转为“极端规避”。那些完全依赖一轮又一轮烧钱来维持运营、自身毫无造血能力的互联网公司,瞬间失去了生命线,只能成批地、无声无息地倒闭,留下一地鸡毛和未兑现的期权。这股寒流也毫不意外地波及到了上海。王钦秘密孵化的“星火科技”,那个承载了他试探互联网水温使命的“特区”,也未能幸免。原本已经谈到最后细节、只待签字的下一轮数百万美元融资,被投资人一个简短而冷漠的电话毫不犹豫地取消了,连一句像样的解释都没有。

而“星火”内部,那个被王钦勉强批准、由年轻cEo亲自挂帅的“It产品资讯和社区网站”项目,在烧完了王钦设定的最后那点预算后,呈现出的结果惨不忍睹:网站访问量始终在低位徘徊,用户停留时间短得可怜,更别提任何形式的收入。当初描绘的广告收入和会员收费蓝图,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成了笑话。沮丧、焦虑和一种被时代戏弄的失望情绪,像致命的瘟疫一样在团队中迅速蔓延。曾经彻夜不眠讨论产品构想的激情,被一种死气沉沉的绝望所取代。

终于,那位年轻的cEo,面色灰败、眼神中充满了血丝与愧疚,走进了王钦临时来沪听取汇报的临时办公室。他手中紧握着一份薄薄的文件,那是一封辞呈。他深吸了几口气,仿佛需要极大的勇气来面对这一刻,最终将辞呈放在了王钦面前的桌上,声音沙哑地坦诚了自己在战略判断上的失误,以及对团队、对投资人、对王钦信任的辜负。

王钦默默地拿起那份辞呈,纸张很轻,但他感觉手中沉甸甸的。他的目光落在那些打印出来的、格式工整的汉字上,心中涌起的情绪异常复杂——有对资金损失的痛惜,有对项目失败的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时代洪流巨大力量的敬畏,以及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冷静审视。他没有流露出愤怒,也没有过多地责备眼前这个同样被时代浪潮拍打得晕头转向的年轻人。他深知,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狂热与崩塌中,个人的判断力、甚至群体的努力,在宏大的经济周期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他缓缓抬起头,看着眼前这张还带着稚气却又写满疲惫的脸,语气出乎意料地平静,甚至带着一丝理解:“我接受你的辞呈。不用过于自责,这并非你一个人能承担的责任。我们都身处一个剧变的时代,市场的逻辑在短时间内被扭曲又迅速回归本质。我们都需要从这场巨变中学习,学习如何分辨喧嚣之下的真实,如何在大潮中保持定力。”

年轻的cEo抬起头,眼中充满了意外的感激,他没想到会得到如此宽容的对待。他深知,自己遇到了一位在风暴中依然能保持理性与格局的领导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