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势转(2/2)
“那道士言道:‘小道乃民间散修,蒙张师不弃,偶得教诲。张师让转告询玉之人:道官之责,在抚慰民心,传承法脉,非为攀附权贵,更非操弄兵戈。 然今‘永兴’之内,烈火烹油,已非清修之地。祭酒当年所虑,正在于此。玄素之洞,早非清净洞天,已成权贵私库,凶险万分,切莫靠近。此外,烈火因风势而疾,或将提前燎原,询玉之人近日所为,恐已成风势之一部,望自斟酌,善加珍重,勿使我民间道官一脉,再失一可能之同道。’”
口信传达完毕,书房内一片寂静。陆昶缓缓踱步,心中豁然开朗。这段口信,因张弘“民间道官”的根本立场,其内涵变得极为深刻。
张弘开宗明义,亮明了他的核心价值与诉求——他非政客,非叛贼,而是一个致力于维系天师道宗教本色、护持信众的道官。他将陆昶的叔祖和父亲引为同道,这就在陆昶与他之间,建立了基于共同关切的深厚链接。陆昶对他的“价值”,首先在于这种精神传承和理念认同的“唯一性”。
他点明皇陵已成奉道世家与权贵勾结的私库,这对其道官理念是巨大亵渎。而最关键的情报是,孙恩可能提前发动,部分原因竟是陆昶自己的行动起到了催化作用!
最后那句“勿使我民间道官一脉,再失一可能之同道”,是直白的示好与期待。陆昶对于张弘及其所代表的力量,其价值在于是一个强有力的、理念可能相通的外部盟友,是帮助他们制衡奉道世家,使天师道回归“正道”的希望。这种“希望”的价值,在当下斗争白热化之际,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
此一时,彼一时。 张弘的需求,从隐忍自保,转变为寻求外部助力以遏制内部疯狂,而陆昶,恰好在此时展现出了足以满足此需求的价值与能力。
“陈霆,”陆昶转身,眼神雪亮,之前的迷雾一扫而空,“孙恩可能提前行动的消息,立刻让安石公知晓。同时,对我们散播的消息稍作调整,重点渲染此举将‘裹挟信众,招致朝廷大军镇压,最终玉石俱焚,祸及无辜道民’,将此意精准传递到那些可能受影响的普通道官和虔诚信众耳中。”
他不仅要继续削弱对手的“势”,更要开始争夺“道义”高地,利用张弘所代表的“民间道官”的忧虑与需求,从内部动摇激进派的根基!他要让自己作为“可能之同道”的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破局之力。
飞花逐流水,漫卷世无常。 个人的智略,唯有在洞察形势、明晰彼此价值需求之后,方能借得时势之力,不再困于浅滩。陆昶感到,手中的筹码,因这番对“势”与“价值”的彻悟,以及“民间道官”这一关键变量的出现,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