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内举(2/2)
他句句在理,尤其是“与陆昶相知甚深”一点,切中要害。谁都明白,若派去一个与陆昶不合之人,无异于自毁长城。
这时,御史中丞王彪之缓缓出列。他素以清正刚直着称,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陛下,安石所言,实为老成谋国之论。陆昶在郯城苦战,朝廷若不能予以有效支援,无异于坐视忠臣良将陷于死地。谢幼度虽年少,然建武将军之职已证其能,更兼与陆昶有并肩之谊,确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内举不避亲,乃为国荐贤之忠,臣附议。”
王彪之的表态,分量极重。他并非谢安一党,其支持更显客观公正。
就在众人窃窃私语之际,一直沉默的会稽王司马昱也站了出来。他身为皇叔,地位尊崇,一言一行举足轻重。
“陛下,”司马昱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陆昶在郯城浴血,是为国家守门户。朝廷若不能为其解后顾之忧,岂不令天下忠义之士寒心?谢幼度既已为建武将军,正宜授以方面之任。如今郯城危殆,徐州无主,正当用人不疑!安石举荐其侄,非为私利,实为公心。昱以为,当从其所请,速定大局!”
皇帝司马奕见皇叔司马昱、重臣王彪之与谢安意见一致,心中大定。这几乎是目前朝堂所能达成的最强共识。
“准奏!”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声音也洪亮了几分,“即诏告中外,建武将军、‘碧涛’营都尉谢玄,忠勇可嘉,才略出众,着其假节,权摄徐州刺史事,督江北诸军事!准其自行募兵,总员不过五千,克日启程,突破燕军阻隔,驰援郯城,总揽江北抗燕事宜!沿途诸郡县,皆需听其调遣!”
“陛下圣明!”
消息传出,建康城内议论纷纷。但更多是如释重负之感——朝廷终于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且是人尽其才的务实之策。
谢安回到乌衣巷府邸,立即修书。他深知,这道“权摄”的诏命,既是机遇,更是千斤重担。
“速送广陵。”他将书信交给心腹,神色肃然,“告诉幼度,陆昶在郯城流的每一滴血,都在看着他。此去非为谢氏荣辱,乃为江北生灵,为国家门户。望他不负朝廷,不负陆昶,…更要不负己身。”
夜色中,快马冲出建康,带着帝国的期望与一道沉甸甸的“权摄”诏命,奔向江北。一场以郯城为核心,以谢玄暂代徐州为契机的博弈,到了更加关键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