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立言(2/2)
“今之弊,或尚清谈而废实务,玄风空泛,于国何益?或重门第而轻寒微,贤能埋没,于政何补?或恃武力而竭民力,根基动摇,于邦何利?皆偏颇之道,非长治久安之策。吾所谓新策,首在正此文武之名,务其实而不炫其华,重其用而不拘其形。文,当为安邦定国之实学;武,当为止戈守土之利器。”
搁下笔,陆昶轻轻吹干墨迹。这短短数百字的《文武论》,凝聚了他对当前时局最深刻的观察与批判,也指明了东海郡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文武并重,相辅相成。
数日后,陆昶将这篇《文武论》的初稿,示于前来商议军务的谢玄与汇报内卫情况的高啸。
谢玄接过文稿,初时只是随意浏览,但很快,他的神色变得专注而凝重,目光在字里行间反复流连。良久,他放下文稿,长长吁了一口气,眼中满是叹服与激赏:“陆兄!此论……真如暮鼓晨钟,振聋发聩!‘文器’、‘武备’之喻,形象而深刻,直指要害!以往我只知练兵备战,或听人谈论诗书礼乐,却从未有人将二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一体之两面,缺一不可!此论一出,足以廓清当下迷雾,为我东海乃至天下有志之士,指明一条务实前行之路!”
高啸虽不似谢玄般善于言辞,却也紧紧攥着文稿边缘,重重点头,声音低沉而坚定:“府君,此论甚合我心。以往只觉府君新政皆为民为郡,今日观此文章,方知所有举措背后,皆有此深意。文武并举,内外兼修,若能贯彻始终,何愁我东海基业不固?何惧外敌环伺?”
陆昶看着两位最重要的伙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但眼神依旧清明冷静:“此篇仅为总纲,意在统一我等认知,明确前行之根本。具体如何充盈‘文器’,如何修明‘武备’,还需后续篇章详细阐述。譬如,‘文器’不仅在于富民,更在于启智、聚才、恤民;‘武备’不仅在于强兵,更在于固本、利器等。前路漫漫,望诸位与我一同,将此理念深植于心,贯彻于东海郡的每一项政令、每一次操练之中,使其成为我郡之魂。”
《文武论》如同一声清越的号角,首先在东海郡的核心层中吹响。它迅速在郡府高层、军中将领以及如顾雍之等受重用的寒门官员中小范围传阅、讨论,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动。一股务实、求新、强调功用、反对空谈的思想风气,开始在这片饱经战火而焕发生机的土地上悄然兴起,并逐渐渗透到新政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