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制衡(2/2)
“那…朝廷若有封赏?”从事试探道。
“朝廷如何封赏,是朝廷的事。”郗愔淡淡道,“我等为臣子,只需如实禀报即可。”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东海新定,百废待兴,陆太守虽能干,然郡务繁杂,恐其分身乏术。这样,你拟一道文书,以协理军务、安抚地方为由,让韩雍所部州兵,暂留东海,听候陆太守调遣。一应粮秣,仍由州府支应。”
从事心领神会。让韩雍留下,既是继续给陆昶支持,也是一种无形的监督和制衡。韩雍是他郗愔的人,留在东海,可以随时了解真实情况,确保东海郡始终在徐州的掌控之下。
“另外,”郗愔继续吩咐,“给陆昶去一封私信。信中,除了褒奖其功绩,也要提醒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政当张弛有度,锋芒太过,易折。让他多注意休养身体,东海郡务,可多倚重韩雍、谢玄等人,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这番话,既是关怀,也是告诫。提醒陆昶要懂得收敛,注意朝中风向,同时也在暗示,东海并非他一人之东海,要注意与上官即郗愔自己及其他同僚的相处之道。
“再有,”郗愔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打听一下,此前救治陆昶的那位天师道女冠,究竟是何来历?与陆昶又有何渊源?”
这件事,如同一根刺,隐隐扎在郗愔心中。天师道势力盘根错节,与朝廷、门阀关系微妙。陆昶竟能与天师道高人有所牵连,这让他不得不更加审慎。
“属下明白。”从事躬身应下,悄然退去。
书房内重归寂静。郗愔再次拿起那份为陆昶请功的奏表,目光深沉。
陆昶是人才,是利器。用得好,可保徐州北疆安宁,甚至成为他郗愔在朝中博弈的重要筹码。但前提是,这把利器,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至少,刀锋不能对准自己。
他需要陆昶继续为他开疆拓土,稳定地方,但又不能让其脱离掌控,甚至功高震主。这其中的分寸拿捏,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