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行李(2/2)
陈念的行李是一个特制的竹编收纳篮,里面整齐地码放着二十本\"传艺寻访手册\"。每一本都贴满了孩子们的拓片和老匠人的签名,墨香与纸香交织,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要等回到老街,\"陈念一边细心地给每本手册系上迷你旅行纹链,一边解释道,\"拓上传艺馆的校徽,这些手册才算完整!\"链坠是孩子们在各站刻制的小木牌:\"这是小张的齿轮牌,这是小语的胡姬花牌,这些都是朵朵的竹编牌...把它们串起来,就是我们的旅行故事。\"他的动作不疾不徐,神情专注,仿佛在完成一场庄严的仪式。
这时,小柱子兴奋地跑过来,手里捧着一个用丝绸包裹的物件。\"你们看!\"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丝绸,露出一套精致的微型修钟工具,\"这是李爷爷送我的,他说我手稳,适合学修钟。\"工具在灯光下闪着金属特有的光泽,每一个都打磨得十分精致。
告别时刻,行李中又增添了许多顾暖的\"牵挂\"。阿明捧着一个精致的竹制礼盒,小心翼翼地塞进顾云深的旅行箱。盒子里是海外学员集体拓制的\"跨洋传艺图\",拓片的中央是并蒂梅护本纹,一半嵌着胡姬花,一半嵌着青檀叶,墨色氤氲、构图恢弘。\"这是所有海外学员的心意,\"阿明郑重地说,\"背面刻着每个人的名字,请一定要摆放在校史馆最显眼的地方。\"小语的表妹突然跑过来,将一个刻着\"待相见\"的木牌塞进小语手里,木牌背面是略显歪扭却充满诚意的护本纹。\"等我去老街时,\"小姑娘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定要刻出一个完整的护本纹!\"她的声音里满是纯真的期待。
大巴车缓缓驶离新加坡时,孩子们都依依不舍地扒在车窗边,手里紧紧握着自己的\"行李宝贝\"。小张轻轻晃动着那枚铜齿轮挂饰,齿间光影流转,仿佛在诉说着修钟人的匠心;小语一遍遍抚摸着木盒里的绣线,唇角含着顾暖的笑意,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跨洋纹\"的模样;朵朵将竹丝笔袋紧紧抱在怀里,仿佛那是最珍贵的依托,承载着林奶奶的教诲与期望。
顾云深靠在沈砚辞的肩上,目光顾柔地落在旅行箱里摊开的手札上。最新一页贴着小语和表妹的合影,两个女孩并肩举着胡姬花与青檀木的合纹拓片,笑容灿烂如花,背后是非遗馆的窗格和斑驳的光影,定格了这个难忘的瞬间。
暮色渐渐漫上大巴车窗时,陈念突然举着自己的收纳篮,兴奋地喊道:\"你们快看!咱们所有的行李拼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护本纹!\"众人纷纷低头细看,不由得发出惊叹——齿轮挂饰的齿纹、竹丝的细腻纹路、拓片的墨色纹样、绣线的缤纷色彩,在朦胧的暮色中竟然真的连成了那个熟悉的弧度。那弧度既像归途,又像文化的脉络,蜿蜒曲折却始终紧密相连。
顾云深望着这一幕,忽然深刻地明白了:这趟旅行的行李从不是沉重的负担——它们是老匠人递来的竹丝,细而不断,传承着千年的技艺;是孩子们刻坏的木牌,拙却真诚,承载着纯真的热情;是跨洋而来的绣线,彩而情深,连结着远方的心意;是带着墨香的拓片,沉却珍贵,记录着文化的印记。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把散落的匠心串成串,把远方的牵挂装进行囊,让传承的道路上,永远有\"带着故事的行李\"相伴。
车窗外,新加坡的灯火渐行渐远,如同散落的星辰。车厢内,孩子们开始轻声哼唱起《传艺谣》,歌声婉转悠扬,在暮色中缓缓流淌。小柱子拿出在路上修复的老怀表,表针滴答作响,仿佛在为新的一段传承之路计时。顾云深和沈砚辞相视一笑,知道这满载而归的行李,不是旅程的结束,而是通往下一个目的地的开始。传承的路还很长,但这些珍贵的行李,将永远是他们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