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招聘教师(1/2)
晨光初露,柔和的光线透过窗棂,洒落在传艺学校的蓝图拓片上。与此同时,传艺馆内的竹制长桌旁,招聘计划的草案已然铺陈。顾云深专注地研磨着新墨,笔尖在冷金笺纸上圈出\"核心教师岗\"几个清秀的字迹:\"钟表修复、传统拓纹、刺绣、糕纹工艺,这四个岗位必须设立。我们要寻访的是那些不仅手艺精湛,更能将技艺精髓传授出去的人才。\"
沈砚辞扫过草案,补充道:\"还得增设'跨洋传艺岗',负责对接新加坡分基地,确保海外学员也能参与每门课程。\"
\"招聘启事我已经刻好啦!\"陈念举着一块青檀木板跑进屋来。木版上,\"传艺学校教师招聘\"八个大字骨力遒劲,字缝间嵌着细巧的护本纹,边角雕刻着微缩的砚台和自鸣钟图案。\"刘爷爷叮嘱,刻招聘启事时要暗藏'引才纹',这护本纹能吸引真正珍视匠心的人!\"
顾云深含笑接过木版,取墨汁均匀蘸上,将其覆盖在红宣纸上,手腕稳健地按压。拓纸揭开时,清晰的字迹与精美的纹样浑然一体。沈砚辞眼中一亮,立即用手机记录下这份匠心:\"就用这拓片作为正式招聘启事,贴到老街巷口,也发布在分基地官网。\"
启事贴出第三天,传艺馆迎来了第一位应聘者——在老街编织了三十年竹器的王伯。他提着一个精致的竹制提篮,篮中竟是他亲手编织的迷你传艺馆模型,每一根竹丝都细若发丝,屋檐下还悬挂着微缩的护本纹挂饰。\"启事上要求'懂传统纹样',我就编了这个当见面礼。\"他指着模型完美的竹制穹顶,\"当年问渠斋的竹棚顶就是我搭的,顾老还夸我编的纹样'顺木性、藏巧劲'。如今我想把这门手艺教给孩子们。\"
王伯刚坐定,竹帘被利落地掀开。新加坡分基地的学员阿明背着工具箱站在门口,手中高举着一张护本纹拓片:\"我申请跨洋传艺岗!这是我复刻的传艺图谱核心纹样拓片。\"他打开工具箱,里面整齐排列着几件刻件,巧妙地将新加坡国花胡姬花与护本纹融合一体。\"在海外教授拓纹时,孩子们特别钟爱将本地文化元素融入非遗技艺。这种创新的火花,我想带回来融入教学。\"陈念好奇地凑近细看,举起自己刻的木牌:\"阿明哥,我教你刻老街地道的护本纹,你教我胡姬花的刻法,好不好?\"
面试考核安排在\"时光修复区\"进行,核心内容是\"手艺实操+育人理念\"。顾云深准备了\"拓印护本纹并讲解核心技巧\"的考题,沈砚辞则考察\"如何运用数字工具辅助教学\"——要求应聘者用平板电脑展示技艺讲解视频或互动方法。
王伯在编织竹篮时,指尖翻飞,在竹丝转折处自然地刻上微型护本纹:\"教孩子手艺贵在'做中教'。编到纹样转弯处,顺势讲解线条走势和力道把握,比空口讲解直观百倍。\"阿明拓印护本纹时手法娴熟,墨色把控精准,还融入了海外学到的轻敲匀墨技巧:\"不同地域的拓印手法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借鉴。让孩子们明白手艺不是死板规矩,而是灵活多变的活水。\"
最令人意外的应聘者是小柱子的远房舅舅老秦,一位守着家传老拓印店几十年的老手艺人。他带来一摞用油纸包裹的民国时期老拓片:\"景明先生当年修复老钟表时,常来我店里拓印齿轮纹样,他总是念叨'拓纹和修钟,道理相通,都得懂个深浅'。\"他现场拓印了一张传艺砚纹样,墨色浓淡相宜,纹路纤毫毕现。\"我不图全职,只想做个特聘教师,教孩子们那些快要被遗忘的老规矩——辨纸的厚薄,研墨的火候......如今真正懂得这些门道的年轻人太稀罕了。\"沈砚辞细看拓片上清晰流畅的纹路,心头一震,竟与父亲手札里珍藏的拓样几乎一模一样。他立即起身,郑重地给老秦敬上一杯腊梅蜜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