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走动的时刻(1/2)
晨雾如纱,漫过传艺馆的竹制门楣。\"时光修复区\"内,自鸣钟的十二音清脆响起,宛如珠玉落盘。《传艺谣》的旋律在青檀木柱间回旋,飘向老街顾润的青石板路。连张爷爷吱呀作响的早点摊,都仿佛被钟声感染,飘起新出炉腊梅糕的甜香。
顾云深刚为传艺砚添上新磨的腊梅墨,便听见竹帘外传来颤抖的惊叹:\"这钟......真响了!清亮得紧!\"
凑在钟身近前屏息凝神的,是老街坊小柱子。他曾跟着沈父学过半年修表,后来为生计外出打工。听闻自鸣钟修复,他连夜赶回,只为再听这熟悉钟声。粗糙的指尖轻触钟身百子图刻纹,怜惜地蹭过齿轮处的护本纹凹陷:\"沈叔当年总念叨,要让整条老街的孩子都听听这老调子......如今终于如愿了。\"
沈砚辞掀开钟后盖,露出内部精密咬合的齿轮:\"这是陈念的主意,既加固齿根,又藏进传艺馆的印记,接续了沈叔的念想。\"
张爷爷蹲在钟旁,耳朵紧贴冰凉的黄铜钟身,凝神倾听。脸上皱纹渐渐舒展:\"十二个音,一个都没走样!\"他从磨损的工具包内袋小心取出一张泛黄图纸,\"景明亲手描的音管分布图,我一直珍藏着。\"
图纸边缘磨损,上面用铅笔一丝不苟地标注着每根音管的位置,旁注一行小字:\"待钟响时,赠修钟徒\"。小柱子望着熟悉字迹,眼眶发红,从贴身衣袋摸出个锃亮的铜制小齿轮:\"这是沈叔教我磨的第一个齿轮......我一直带在身上。这次回来,想跟着顾老师、沈老师学修钟,把沈叔丢下的老手艺重新捡起来。\"
顾云深含笑欲言,竹帘忽被掀开。区教育局非遗项目负责人小林挎着公文包,举相机站在门口:\"听说传艺馆修复了自鸣钟,还融合传统纹样与数字技术,特来洽谈非遗课程合作。\"他目光敏锐地落在钟后盖护本纹与齿牙的衔接处,\"这设计太妙了!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
\"或许这就是'走动的意义'。\"沈砚辞轻合钟后盖,让钟声在晨雾中消散,\"钟停摆时,只是件沉默旧物;修好后,它能准确报时,更能讲述守护与传承的故事。\"他指向墙上色彩斑斓的传艺图谱,\"我们正把修钟、竹刻等老手艺编入课程,每个核心工具都嵌迷你双芯牌,扫码就能看到沈叔的修钟笔记、顾爷爷的刻纹教程——让手艺的每个'时刻',都能跟着孩子们一起走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