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父亲的遗愿(2/2)
“景明当年找我讨教藏锋刻法,就是为了这图谱,”刘老将拓片铺在竹制长桌上,与手札的图谱对齐,“他说'光有技术和纹样不够,得让后人知道每道纹是怎么刻出来的,每个零件是怎么磨的'。”周院士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沈父当年制作的迷你图谱模型,“这是他1995年做的样品,那时候还没有双芯牌技术,他就用铜片模拟,说'总有一天能让芯片藏进木纹里'。”
晨光透过窗户,爬过图谱的每一个角落,三人已分工协作起来。顾云深用腊梅墨补画图谱的纹样节点,将护本纹与老街的竹刻、刺绣、糕饼纹样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沈砚辞则用平板扫描拓片,将纹样转化为数字图层,再嵌入双芯牌的溯源编码。陈念蹲在一旁,专注地刻制图谱的木质边框,用刘老教的藏锋法刻上“三代传心”四个字。
“这里有张小纸条!”陈念在木盒的夹层里摸出一张泛黄的便签,是沈父写给顾云深的:“小故,当年见你替砚辞擦去刻刀上的墨渍,便知你是能与他并肩之人。图谱的谱眼,要你们俩的刻纹合在一起,再加上陈念的小手印,才算接住了咱们的心意。”顾云深的指尖捏着便签,微微发颤,忽然想起十七岁那年,在问渠斋帮沈砚辞处理刻伤的手腕时,沈父递来的那杯腊梅蜜水。
当正午的阳光洒在传艺砚上时,图谱的谱眼终于完成。沈砚辞将两人合刻的护本纹芯片嵌进传艺砚的侧面凹槽,顾云深在芯片旁拓上陈念的小手印,再用腊梅墨封边。沈砚辞轻触芯片,传艺馆的大屏立刻亮起,图谱的纹样与数字节点在屏幕上流转,每个节点都标注着传承人的名字——从顾爷爷、沈父到他们二人,再到陈念和小徒弟们,像一条流动的时光河。
暮色降临时,“传艺图谱”被挂在“前辈匠心区”的主墙上。刘老和周院士站在图谱前,看着陈念给小徒弟们讲解节点里的故事。沈砚辞握住顾云深的手,指尖蹭过对方掌心的旧疤,手札里的字迹与大屏上的图谱交相辉映。
月光悄然爬上图谱,沈砚辞在便签背面补了一行字,贴在图谱的角落:“父愿已偿,双星并肩,薪火不息。”顾云深靠在他的肩上,看着陈念举着迷你刻刀,在图谱的木质边框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远处的旧钟表敲响了九点,《茉莉花》的调子与传艺馆的风铃声交织在一起,像父亲的叮咛,在传承的时光里,永远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