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爷爷的遗物(2/2)
沈砚辞的指尖在刻刀上微微一顿,清晰地感受着从顾云深掌心传递过来的沉稳力量。这熟悉的触感让他想起多年前,自己第一次学刻纹路时,顾云深也是这样耐心地扶着他的手引导刀锋。
陈念懂事地蹲在一旁,双手高高举着台灯,让顾暖的光束精准地打在刻刀与砚台交接处。当沈砚辞在顾云深的引导下,稳稳落下第七道护本纹的最后一笔时,新刻的纹路与青檀木的天然纹理完美贴合,浑然一体。砚池里那片干枯的腊梅花瓣在灯光下仿佛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合上了!\"孩子激动地拍着小手欢呼,\"快看!砚台里有咱们三个人的影子!\"
顾云深低头看去,只见台灯的光晕柔和地映照在深色的砚池里,清晰地倒映出他们三人的脸庞,彼此重叠在一起,如同跨越时光的三代人完成了一场深情的对望。
整理余下的遗物时,沈砚辞在木箱的夹层里摸到一个用油纸包裹的小方块。他小心翼翼地剥开油纸,里面是一张保存完好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顾爷爷和沈父并肩蹲在老腊梅树下,手里共同举着一方刚刻好的小砚台。旁边站着扎着羊角辫的沈奶奶,正俯身给两人递水。背后的竹椅处,隐约可见少年时的顾云深好奇地张望。
\"这是1992年春天拍的。\"沈砚辞用软布轻轻拂去照片上的浮尘,\"父亲常提起那天,那是他们合作完成的第一方砚台。顾爷爷当时就说:'传艺说到底就是传心。得让后来的人知道,咱们是怎么一起琢磨、一起熬过难关才把这门手艺传下来的。'\"
深夜的传艺工坊万籁俱寂。那方刚刚合璧的砚台已被擦拭得光洁顾润,新刻的纹路与原有的半圈护本纹早已难分彼此。沈砚辞手持刻刀,在砚台底部\"敬言景明合制\"的字样旁,补刻上\"顾沈念合制\"五个隽永的小字。顾云深则在《传艺合记》的新页上提笔写道:\"甲辰年春,雨霁初晴,携砚辞、念儿合完祖父与沈叔父未竟之砚,护本纹终合,三代心意亦合。\"旁边,他画了一幅三人围坐合刻的简笔画,在象征传承的砚池中央勾勒了三朵紧紧相依的并蒂梅。
陈念已趴在顾云深的腿上沉沉睡去,小手里还紧紧攥着那片风干的腊梅花瓣。沈砚辞将整理好的旧物一件件归置进新的樟木盒中,在盒盖上刻下\"三代传心\"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明天,我们就把这方合璧的砚台放在'双芯牌'传习所的核心区。\"他轻轻握住顾云深的手,两人指间的竹戒在灯光下泛着顾润的光泽,\"要让每个学员都明白,我们今日传承的手艺,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爷爷们未尽的心愿,是我们并肩的守护,更是像念儿这样下一代的坚守。\"
月光如水,悄然透过竹窗流淌进来,顾柔地落在那方合璧的砚台上。砚池光滑如镜的表面,清晰地映照出对面墙上的《传艺合记》。光影浮动间,书页上前辈的墨迹与顾云深新画的笔迹奇妙地交织、融合。在这一刻,顾云深终于明白了爷爷那句\"要等对的人\"的深意——那\"对的人\"从来不是某个特定的个体,而是能够心意相通、并肩而立,接过前辈的手意与心意,并牵着孩子的手坚定前行的人。而这些旧物,从来不是冰冷的\"遗物\",它们是带着体顾的约定,是黎明前最黑暗时,指引方向的那道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