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修复学校开学礼(1/2)
惊蛰节气刚过,问渠斋内那株老腊梅树悄然萌发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庭院东侧原本作为非遗街区辅房的区域,如今已被精心改造成修复学校的教学空间。推开竹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赵伯亲手制作的双梅榫结构讲台,选料讲究的樟木散发着淡淡幽香,讲台正面镶嵌着林小满精心雕刻的护本纹饰。四周墙面挂满以冷金笺装裱的修复工艺流程图,从青檀树皮制浆到金箔淬火定型的每个步骤,都配着顾爷爷当年亲笔绘制的手稿图样。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室后排的展示架,上面陈列着张爷爷的老座钟、王奶奶的樟木箱复制品,以及现代化的亿级像素文物扫描仪,古老与当代的器物相映成趣,仿佛在教室里打开了一扇穿越时光的窗户。
清晨七点整,第一批新学员已在竹门外排起长队。他们捧着统一的竹制文具袋——由阿木亲手编织,每个袋子上都绣着精致的迷你腊梅花纹样。袋内整齐摆放着赵伯削制的竹笔、老陈调配的传统徽墨,还有一张用冷金笺制作的入学通知书,笺纸一角清晰地盖着\"问渠传承\"的竹制印章。林小满身着绣有护本纹样的围裙,站在门口热情引导:\"请大家先到签到处登记,签到本是用顾老师新近抄录的冷金笺特制而成。签完名后,可以亲手触摸讲台的榫卯结构,那是沈老师父亲当年手工艺的完美复刻。\"
顾云深与沈砚辞并肩站在教室门前迎接新生,两人都穿着素雅的棉麻衣衫,袖口别着竹制的\"讲师\"徽章。细心的人会发现,两枚徽章上分别刻着半朵并蒂梅花纹样——合在一起正是他们戒指上的完整图案。\"这是我爷爷在1990年草拟的修复班教学大纲。\"顾云深向每位学员递上一本线装小册子,封面是沈砚辞用竹笔题写的\"守艺录\"三字,\"当年老人家想创办这样的学校,却连基本教具都难以凑齐。如今我们不仅拥有能放大十倍观察金箔纹路的高清扫描仪,还有数字化的修复辅助系统,终于圆了他毕生的心愿。\"
开学典礼虽然简朴,却处处蕴藏深意。第一个环节是\"敬工具\"仪式,老陈带领全体学员来到展示架前,指着那套顾爷爷使用过的旧镊子说道:\"这把镊子历经三次打磨修复,曾修复过三十张宋代残笺。我们敬重工具不是敬重物件本身,而是敬重手中把握的分寸——修复纸张如同待人接物,力道轻了修补不牢,力道重了又会伤及肌理。\"当学员们跟随老陈深深鞠躬时,朝阳的光芒恰巧透过雕花窗棂,在镊子铜柄上折射出细碎的金色光点。
师徒结对环节格外温馨。作为首届优秀学徒代表,林小满站在讲台旁为新学员分发\"传承卡\"——卡片正面烫印着学员姓名,背面则是指导老师的亲笔签名,底部还印有一条浅金色的轨迹线,从问渠斋延伸至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基地。\"去年此时,我也是在这里接过沈老师递来的传承卡。\"林小满举起自己那张已经略显陈旧的卡片,背面签名旁多了一行顾云深后来补写的\"腊梅香里传薪火\"小字,\"现在我负责指导三位新学员进行数字化标注工作,就像当年沈老师手把手教导我一样。\"
沈砚辞的开学致辞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分享了一个童年故事:\"十五岁那年,我为保护一本密语账本在手臂上留下了疤痕。父亲没有责备我,却教我如何养护竹制工具。他说'手艺是活的,要像抚育孩子般用心呵护'。\"他指向教室角落的竹制工具箱,\"每个工具箱里都备有腊梅膏,是顾老师按他爷爷的配方熬制的,手部磨伤时涂抹一些——守护技艺首先要守护好自己,这是我们的第一课。\"这时台下突然传来轻声惊叹,有学员发现工具箱锁扣的纹样,正是那枚戒指上的双梅榫造型。
最令人动容的是长辈寄语环节。张爷爷推着那台老座钟来到教室中央,清脆的钟摆声瞬间盖过了所有窃窃私语:\"这座钟经历过两次大修,已经准确走时八十年,比我和老伴的年纪都大。\"他抚摸着钟壳上的金缮纹路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修复的不只是纸张、不只是钟表,而是他人的珍贵记忆,是我们文化的根基。\"王奶奶则为每位学员送上亲手制作的艾叶粿:\"当年顾老哥教我刺绣腊梅时说'针脚要密实,心意要真诚',做修复和做粿一样,都急不得也马虎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