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重新走动的时针(1/2)
晨雾如薄纱轻覆问渠斋,东厢房的雕花窗棂间飘出腊梅茶的清香。最先打破晨间宁静的,是那\"滴答、滴答\"的清脆声响——张爷爷那台历经沧桑的老座钟,此刻正庄严地立在崭新的展柜中央。深棕色木壳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钟摆有节奏地轻轻摆动,在玻璃展柜上投下若隐若现的影子,仿佛时光在均匀呼吸。
张爷爷总是第一个到访。这天他依旧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靛蓝布衫,手提竹编小篮,在展柜前驻足良久。他没有触碰玻璃,只是隔着一层透明屏障,专注地凝视着钟面。当分针缓缓划过\"10\"的刻度时,老人突然抬手拭了拭眼角:\"秀芝在世时总说,这钟走得最准,比城里那些大自鸣钟还要可靠。每天清晨它敲响第一声时,她准会把热腾腾的粥端上饭桌。\"
顾云深端着两杯热气袅袅的腊梅茶走来,将其中一杯轻递到老人手中:\"沈叔叔当年修理这座钟时,特意将时间调慢了两秒。\"他修长的手指指向钟侧那道几不可见的刻痕,\"他的日记里写着'张叔家的钟要慢些才好,这样秀芝婶能多睡会儿'。这次修复时我们保留了这个细节,让它按照当年的节奏继续走动。\"张爷爷捧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氤氲的茶雾模糊了他的视线:\"难怪...难怪这声音听着这般熟悉。\"
随着街坊们陆续到来,东厢房渐渐热闹起来。李大爷抚摸着展柜旁的老竹算盘,听着熟悉的钟摆声不禁莞尔:\"当年我这算盘噼啪作响,配上张叔家的钟摆声,就是整条老街最动听的晨曲。有次算盘珠子卡住了,还是秀芝婶提醒我'李哥,你这珠子比张叔家的钟慢了半拍'。\"王奶奶凝视着钟面的玻璃蒙子:\"这蒙子还是我家老头子帮着换的,他特意选了最透亮的玻璃,说不能耽误街坊们看时间。\"
林小满举着平板电脑兴冲冲地跑来,屏幕上展示着老座钟的数字化档案——通过3d建模技术,钟摆可以被放大十倍观察,内侧镌刻的\"秀芝生辰\"字样清晰可见。轻触刻字处,还会播放张爷爷讲述的动人往事。\"张爷爷,我把您说的'粥香伴着钟声'的故事都录进去了,以后游客扫码就能听到。\"少年指着屏幕一角,\"我还添加了沈太爷爷当年修钟的手绘图,和现在的修复笔记放在一起对比。\"
沈砚辞正在为展牌贴上最后的金箔装饰,展牌上顾云深题写的文字清隽有力:\"时光终会老去,钟摆终会停歇,唯有深藏在木纹与刻痕中的温情,能通过匠人的巧手重获新生。\"他抬眼望向张爷爷,只见老人从竹篮中取出一方折叠整齐的蓝布帕子,帕子边角绣着一朵小小的腊梅花,虽已褪色却针脚细密。
\"这是秀芝当年绣的,专门用来配钟罩的。\"张爷爷小心翼翼地将帕子铺展在展柜的玻璃台面上,\"那时钟罩破了,她就绣了这方帕子盖着,说'老伙计也得穿件新衣裳'。现在把它摆在旁边,就当是她也陪着这钟呢。\"顾云深仔细端详,发现帕子上的腊梅花纹与庭院里那株老腊梅树的花瓣如出一辙,连花蕊的纹路都丝毫不差——这正是顾爷爷传授给老街坊们的\"徽州腊梅绣\"绝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