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修复师与老街坊(2/2)
李大爷看着沈砚辞修复算盘的手法,不禁拍腿感叹:\"这手法跟你沈爷爷一模一样!他当年修算盘,总先把算珠泡在茶水里润透,说这样磨出来的珠子更亮。\"沈砚辞笑着点头,将算珠浸入顾云深刚沏的桂花茶中:\"这是父亲日记里记的法子,说老竹料怕干,茶水中的茶多酚能养护纹路。\"林小满认真记下\"茶水润竹\"的要点,在修复手册上仔细标注。
最动人的时刻当属修补牌匾。顾云深用细毛笔蘸着调好的漆,一点点补全\"清香阁\"的字迹。王奶奶和街坊们围在一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追忆往昔:\"当年这牌匾挂起来时,你顾爷爷还在茶馆里教我们写毛笔字呢。沈爷爷总带着砚辞来喝茶,小家伙蹲在柜台前看账本,就跟现在小满一样认真。\"阳光透过腊梅枝桠洒在牌匾上,新补的漆色与旧漆渐渐交融,仿佛将散落的时光重新拼合。
傍晚时分,修好的老物件在庭院中整齐陈列。樟木箱的裂缝补得严丝合缝,新配的铜锁泛着温润光泽;青花瓷碗的缺口用金缮补成一朵梅花,比原先更添韵致;算盘的新算珠磨得圆润光滑,拨动时依旧清脆;\"清香阁\"的牌匾悬于竹架,在夕照中熠熠生辉。王奶奶轻抚樟木箱,眼眶微湿:\"不是物件修好了值钱,是你们把我们的念想都修回来了。\"
老周端来腊梅粥,街坊们围坐石桌边喝边聊。刘叔提议:\"咱们老街坊凑点钱,在问渠斋旁办个'老街记忆展',把这些修好的老物件陈列出来,再请砚辞他们做数字化存档,让后辈们都了解咱们老街的故事。\"张婶立即附和:\"我再捐个旧纺车,是我娘传下来的,顾爷爷也帮忙修过!\"
沈砚辞与顾云深相视而笑。林小满举着刚画好的展柜设计图兴奋道:\"我设计了带护本纹的展柜,赵伯和阿木叔一定能做!我还可以给每件物件制作讲解牌,把王奶奶、李大爷的故事都写上去。\"沈砚辞轻拍少年肩头,望向满院街坊:\"不必凑钱,问渠斋的东厢房正好空着,我们一起动手改造成展厅。修复师守着手艺,老街坊守着回忆,我们本就是一家人。\"
夜色渐深,街坊们陆续带着修好的物件归家。王奶奶走在最后,回望问渠斋的灯火,感慨道:\"当年你爷爷们守着问渠斋,就像守着老街的根。现在你们接着守,这根就不会断。\"顾云深立于竹门边挥手相送,望着老人的身影渐行渐远,空气中樟木箱的余香混着艾叶粿的温热气息,让他心头暖意融融。
沈砚辞从身后轻轻拥住他,指向东厢房:\"父亲日记里写道,当年街坊们常给问渠斋送菜送粮,爷爷们修物件从不收钱,只换碗热粥。\"他拿起那叠老照片,\"如今我们修的不是物件,是在续写这份人情。\"这正是\"烬中炽焰\"最真实的模样——它不在华美的展厅里供人观赏,而是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中。是邻里相赠的艾叶粿,是精心修补的旧木箱,是代代相传的温情,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静静燃烧,温暖着寻常百姓家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