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婚礼的筹备(2/2)
\"爷爷说这是'顾氏喜纹',\"顾云深轻声解释,手指轻柔地抚过模板上的纹路,\"每代新娘的请柬都要刻半朵腊梅,新郎补另一半。\"他握着沈砚辞的手,两人共执一支竹笔,在新请柬上小心翼翼地补完了那朵并蒂梅。笔尖在纸上游走,仿佛在延续着跨越时空的家族传承。
沈砚辞则从樟木箱里找出一个布包,里面珍藏着父亲留下的木工卷尺和一枚铜制喜字模。\"当年父亲给我讲,他和顾爷爷一起做喜轿时,总用这枚模子在轿杆上印喜字。\"他带着林小满在喜棚的立柱上细心拓印,少年学得有模有样。当拓到第三根立柱时,林小满突然惊喜地喊道:\"沈老师,这喜字旁边有护本纹!\"
两人凑近细看,果然在模子边缘发现了极小的护本纹,这些纹样与冷金笺上的图案完美重合。这个发现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惊喜,仿佛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是前辈们跨越时空的祝福。
最热闹的是定亲礼的筹备环节。按照徽州旧俗,男方要送\"三书六礼\",但沈砚辞巧妙地改良了这些细节:聘书用竹制卷轴写就,上面精心刻着两人修复古籍的历程;礼单里没有传统的金银,而是准备了一整套修复工具——赵伯亲手打造的木制工具箱,老陈精心打磨的金箔刀,孩子们凑钱买的新镊子,箱底还细心地垫着那页染血的冷金笺复刻本。
\"这才是咱们问渠斋的聘礼,\"老周捧着工具箱,眼睛笑成了缝,\"比金银还要金贵。\"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这份独特的聘礼正是问渠斋精神的最好体现。
筹备到第七天,顾云深在整理书房时有了意外的发现。一本夹在《守护录》里的旧信纸,上面是顾爷爷写给奶奶的信:\"景明与卿成亲,不求富贵,但求共守一纸香。今植腊梅于庭,待花满枝时,便教儿孙修笺,传手艺,也传心意。\"沈砚辞从背后轻轻抱住他,下巴抵在他发顶,温柔地说:\"咱们也种棵新腊梅吧,就种在老树下,等咱们有了孩子,就教他在树下抄冷金笺,让这份传承延续下去。\"
暮色降临时,庭院里的喜棚框架已初见雏形。赵伯和阿木正在给竹架仔细上漆,漆料里特意掺了点腊梅花蜜,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老陈带着孩子们给喜糖盒贴金箔,夕阳的余晖透过棚架落在纸盒上,金箔纹路闪烁着温暖的光芒,像极了冷金笺特有的光泽;顾云深和沈砚辞坐在石桌旁,一起书写请柬上的落款,两人的字迹在冷金笺上自然交叠,旁边画着小小的腊梅与竹枝,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老周端来新熬的桂花粥,给每个人都盛了一碗。\"当年顾老哥成亲时,我也熬了这粥,\"他回忆道,眼中闪着温暖的光,\"只是那时候条件差,碗边都没个装饰。\"他指着桌上精美的请柬,语气中充满欣慰,\"现在多好,手艺传下来了,日子也红火了,这婚礼啊,不是你们俩的事,是咱们问渠斋所有人的喜事,是前辈们盼了几十年的圆满。\"
顾云深喝着粥,目光不自觉地飘向棚架旁嬉戏的孩子们。小雨正认真地在林小满的喜棚草图上添上两只飞鸟,少年则在旁边细心地标注\"此处刻护本纹\"。看着这温馨的一幕,他忽然明白,这场婚礼的筹备从来不是简单的仪式布置,而是冷金笺的香、竹料的韧、腊梅花的甜,是前辈的期许、众人的心意,是\"烬中炽焰\"最温柔的模样——让爱意与传承,在这方庭院里,圆满共生,生生不息。
夕阳完全沉入远山,但庭院里的灯火依旧明亮。每个人都在为这场特别的婚礼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腊梅的清香和幸福的期待。这是一场属于问渠斋的婚礼,更是对传承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