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古籍数字化蓝图(2/2)
数字化蓝图的关键一步,是制作“动态修复演示”——技术团队根据顾云深和老陈的修复笔记,将“分层揭页”“金箔填补”等工序做成动画,与扫描原片同步展示。小雨在展示区看见动画里竹笔“自己”移动,兴奋地拉住林小满:“师兄,以后教修复可以放这个动画啦!比我们比划清楚多了!”
罗伯特的远程连线让蓝图更完整。他带来海外博物馆的“多语言标注”技术,为工艺术语配英文、法文注解;还联系海外分基地学员制作“海外传播笔记”,记录不同文化对冷金笺的理解。“这不只是扫描存档,”罗伯特郑重说道,“这是让‘烬中炽焰’通过数字信号,燃遍世界每个角落。”
半月后,数字化系统测试版上线。众人围坐书房电脑前,点开唐代冷金笺残片的数字化档案——不仅可360度旋转查看,还能点击“修复历程”,看到顾爷爷1980年的修复记录、老陈2024年的补色笔记,及林小满新写的观察心得。最动容的是结尾“传承轨迹”,用动画描绘残片从唐代至今的流转路线,最终定格在问渠斋庭院,与腊梅树影重叠。
老周端腊梅粥进来,正看见这一幕,不禁感叹:“这机器真神,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变这么鲜活。”顾云深舀粥递给他,微笑说:“不是机器神,是我们把心血融进去了。数字化只是载体,就像爷爷把技法藏养护记里,如今我们把传承藏代码里。”沈砚辞握住她的手,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海外访问数据:“看,已有五十多国家的人看过我们的古籍。”
林小满忽然拿出修复笔记,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是他手绘的数字化蓝图草图:腊梅树图标、孩子们笑脸,最下一行字:“传统是根,数字是枝,枝繁叶茂才是真传承。”顾云深轻抚他的头,目光转向窗外盛开的腊梅树。阳光透过枝叶斑驳洒落屏幕,将数字化古籍映得格外温润,古老文字仿佛焕发新生。
夜深人静,沈砚辞与顾云深并肩坐在庭院石凳上。夜空弥漫腊梅清香,手机屏幕亮起——技术团队发来消息:非遗中心决定将问渠斋数字化模式推广至更多传承基地。顾云深靠在他肩头,深吸一口梅香与墨香交织的气息。“爷爷一定想不到,他拼命守护的残片,如今能被全世界看见。”
沈砚辞轻点头,目光穿过夜色望向书房暖灯。那里,林小满正专注地为数字化古籍补填修复细节,手指在键盘轻快敲击;老陈在一旁认真标注工艺术语,眉头微蹙。屏幕光芒映在两人脸上,宛如两簇小小火焰,在黑暗中跃动不息。
“烬中炽焰”从不是凝固的。它曾是爷爷守护古树的坚定,是父亲账本里的密符,是老陈改邪归正的刻刀;而今,它化作数字化蓝图上的行行代码,成为海外学员笔下的记录,是林小满画中枝繁叶茂的图景。传统与科技在问渠斋相遇,不相斥,相成——如腊梅与金箔,彼此映照。在这跨越时空的交融中,传承的火焰于数字洪流里,燃得更旺,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