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融资与技术的共舞(1/2)
数字化系统上线第七天,沈砚辞盯着后台不断闪烁的红色警告,眉头紧锁。屏幕上“服务器负载过高”的警示格外刺眼。自昨夜海外访问量激增三倍后,唐代冷金笺残片的3d模型加载速度骤降十倍,用户反馈高清扫描图无法打开。技术团队紧急汇报:需升级服务器集群,添置两台亿级像素扫描仪,预算两百万。他将报表递给顾云深,指尖划过“设备升级清单”,语气沉重:“非遗中心的补贴只够日常运维,这笔钱得我们自己想办法。”
顾云深刚修改完林小满的数字化标注笔记,闻言抬头望向窗外——赵伯和阿木正为新制作的竹制展示架上漆,架上待扫描的明代残笺在阳光下金箔闪烁,却因扫描仪精度不足,始终无法捕捉肉眼可见的层次感。“融资吧。”她迅速翻出张董的微信,“上次成立基金时,张董明确表示愿以‘非遗共建’名义投资;罗伯特也提过海外有个‘东方非遗保护基金’,专扶传统技艺数字化。”
“融资?那不得被资本牵着鼻子走?”老陈端着新泡的腊梅茶走进来,茶盏是赵伯新制的竹胎漆器,杯壁刻着迷你护本纹。他放下茶杯,转向墙上“修复守则”,指着字迹说:“顾老哥一再强调‘手艺忌急功近利’。若投资方非要我们搞商业化,比如卖数字化残片的文创衍生品,咱们答不答应?”林小满停下手中活计插话:“我见有些非遗项目融资后,整天拍短视频引流,根本顾不上修复。”
沈砚辞将爷爷的修复笔记摊在桌上,指着“淬金需借火,守艺需择路”的批注,语气坚定:“我们不是被动接受融资,而要主动选择资方。”他打开“融资方案书”,首页印着庭院里那棵老腊梅树,“我们只接受‘非遗保护定向投资’,合同必须明确三点:资金仅用于设备升级和技术研发;投资方不得干预修复与数字化标准;利润的70%反哺基金。张董那边我去谈,海外基金请罗伯特把关。”
张董带投资总监来访时,先参观了修复区。老陈正演示“金箔填补”技艺,镊子夹着半粒米大小的金箔,在数字化扫描屏辅助下精准贴在残笺破损处——屏幕上放大纹路与实物完全重合,连金箔氧化程度都能实时比对。“这就是‘传统+技术’的底气。”张董指着扫描屏对总监说,“立刻签约!不仅按两百万投,再加五十万建‘冷金笺数字博物馆’,公司海外营销渠道免费提供,把数字化成果打造成文化Ip。”
出乎意料,海外基金考察团由陈先生之子陈宇带领,他手捧一本翻旧的《顾氏冷金笺考》,扉页有顾爷爷的亲笔签名。“父亲曾说,当年顾爷爷帮他修复家传冷金笺,还送他一罐腊梅蜜。”陈宇蹲在老腊梅树下,看林小满用新扫描仪扫描花瓣,动情道,“基金愿投三百万,但有个条件: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合作,办‘冷金笺数字化巡展’,把问渠斋修复过程制成VR体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