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带庭院的老房子(1/2)
老周提着新采的腊梅枝走进问渠斋,脸上洋溢着笑意,手里紧攥一张泛黄的房契。\"云深,砚辞,你们快来看看!\"他声音激动,\"这是我老友托我找的宅子,就在巷尾第三家,带个大庭院,里面还有棵老腊梅树!\"他将房契轻拍在藤桌上,指节敲击着\"房主\"一栏,\"原房主是顾老哥的老友,听说咱们在搞传承事业,愿意低价转让,还说这宅子当年沈老哥也常来。\"
顾云深和沈砚辞对视一眼,默契地放下修复工具。虽然传承基地足够教学,但孩子们常需留宿赶工,林小满跟着奶奶住,每次晚归都要摸黑走小巷;他们自己也希望能找到既能兼顾家庭生活,又能继续传承事业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更能让传承事业更有归属感。
跟着老周走到巷尾,沈砚辞一眼认出院门上的铜环——那是一对老式腊梅纹造型,铜绿中藏着细微刻痕,与问渠斋老门的铜环纹路如出一辙。\"这是我父亲当年亲手刻的。\"他轻抚铜环,声音怀念,\"小时候听他说,当年和顾爷爷一起帮老友修缮这宅子,特意刻了'双梅环',寓意'双家护院'。\"
推开院门的瞬间,顾云深停住脚步。庭院中央立着一棵半枯的老腊梅树,树干上刻着两个歪扭的字——\"顾沈\",旁边还有冷金笺的\"护本纹\"。他蹲下身,指尖轻抚刻痕,声音微颤:\"这是爷爷的笔迹!我小时候在他的修复笔记里见过这个落款,他刻字总爱把'护本纹'当作尾注。\"
走进正屋,更是惊喜连连。东厢房墙面上嵌着旧木架,留着摆放修复工具的痕迹,木架边缘刻着\"景明置\";西厢房窗台上有个嵌在墙里的小石槽,沈砚辞摸了摸槽壁水渍:\"这是当年泡竹料的槽子,我父亲日记里写过'巷尾槽子泡料,纸页更柔韧'。\"
最里间的书房里,书桌抽屉中藏着半本旧账本,字迹是沈父的,记着\"今日与景明修笺,耗金箔三钱\"。顾云深捧着旧账本,眼眶微红。老周笑得合不拢嘴:\"原房主说,他老爷子临终前交代,这宅子要留给'守着腊梅和冷金笺的人',现在看来,可不就是你们?\"他指着庭院角落,\"那里可以搭个小抄纸池,西厢房改造成宿舍,东厢房当古籍库房,正好弥补基地不足。\"
修缮宅子的消息传开,众人主动赶来帮忙。赵伯和阿木带着木工工具,把东厢房的旧木架加固翻新,添了排新竹制书架,刻上孩子们的名字;老陈负责修复书房旧书桌,换了松动的桌腿,却特意保留桌面上沈父刻的\"修心\"二字;林小满带着孩子们给老腊梅树培土,小雨从问渠斋移来几株新腊梅苗,种在老树根周围。
顾云深和沈砚辞忙着整理书房。在旧书桌夹层里找到个布包,里面是顾爷爷的旧花镜和沈父的竹制直尺。花镜镜腿上缠着细麻绳,是沈父当年帮顾爷爷修的;直尺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是测量纸页厚度的专用尺。\"把这些放在新书房展柜里。\"沈砚辞把直尺放在桌上,\"让孩子们知道,前辈的工具里藏着对手艺的敬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