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甄嬛传(11)(1/2)
自那日画案前的“引导”之后,胤礼与康熙之间,建立起一种诡异的新平衡。他不再是被动承受恐惧的猎物,而是成了某种……被默许靠近火焰的飞蛾。他知道火的危险,却开始学习利用那点光和热,为自己争取喘息之机。
他开始“需要”康熙的指点。一首诗的意境,一阕词的格律,一方古印的篆法,都成了他接近那座权力峰峦的借口。他依旧恭敬,依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但那份恭敬里,少了惊惧,多了几分孺慕与依赖;那距离,也不再是抗拒的鸿沟,而成了一种引人探究的、欲拒还迎的朦胧。
康熙显然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乐于见到这只受惊的雀儿重新向他靠近,哪怕这靠近带着小心翼翼的算计。他享受着这种“驯化”的过程,享受着一手塑造、引导这个灵秀少年的权力感。他的目光依旧充满占有欲,但多了几分耐心,甚至偶尔会流露出一种近乎“栽培”的意味。
这日,康熙兴致颇高,带着胤礼去鉴赏内府新收的一批古玉。库房里光线幽暗,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的檀香和尘埃的气息。康熙拿起一枚战国时期的龙形玉佩,对着光,细细讲解其纹饰、沁色、年代。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康熙将玉佩递到胤礼手中,指尖不经意地划过他的掌心,带着温热的触感,“君子比德于玉。胤礼,你觉得你像哪种玉?”
胤礼握着那枚冰凉沁骨的玉佩,心中警铃微作。这是个陷阱题。答得过于清高,显得虚伪,可能触怒帝王;答得过于谦卑,又可能被看轻。
他垂眸凝视玉佩,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声音轻而清晰:“儿臣不敢自比美玉。若真要说……或许像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内里或许有些许莹润,却蒙昧未开,全赖皇阿玛慧眼识材,悉心打磨。”他将自己置于被塑造、被拥有的位置,既满足了康熙的掌控欲,又暗示了自己的“可塑性”与“依赖性”。
康熙闻言,眼底掠过一丝极深的满意。他喜欢这种答案,喜欢这种全然依赖于他的感觉。“璞玉也好,美玉也罢,重要的是……留在该留的人手中。”他意味深长地说,手轻轻按在胤礼的肩膀上,力道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归属感。
从库房出来,已是夕阳西下。康熙并未立刻让胤礼回去,而是信步走向御花园深处的一座小亭。亭子位于假山之上,视野开阔,可俯瞰大半宫苑。
“你看,”康熙凭栏而立,指着脚下连绵的琉璃瓦顶,在落日余晖中闪烁着金红色的光芒,“这万里江山,兆亿生民,皆在朕的掌握之中。”他的声音平静,却蕴含着无上的权威与孤独。
胤礼站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沉默地看着。他知道,康熙不是在炫耀,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也是在……向他展示一个世界。一个只有站在权力巅峰才能看到的世界。
“知道朕为何独独对你另眼相看吗?”康熙忽然问,没有回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