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 > 第35章 尾声:山河故人

第35章 尾声:山河故人(1/2)

目录

时光荏苒,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将惊涛骇浪的战争岁月冲刷成记忆深处或清晰或模糊的岸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在内外交织的复杂局势中曲折前行。那些曾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利剑”将士们,也随着时代的洪流,散落四方,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也属于这个国家的篇章。

王大柱:扎根沃土的“老根”

王大柱最终没有离开他挚爱的装甲兵事业。尽管组织上多次考虑调他到更清闲的机关岗位,他都婉言谢绝了。他选择留在了装甲兵教导团,从教官升任教研室主任,后来又被任命为副团长,主管训练。他的军衔定格在了中校,那根枣木拐杖也成了训练场上独特的风景线。

他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培养新一代装甲兵上。他编写的教材不断再版更新,融入了更多他对未来战争的思考。他大力推动模拟训练器材的使用,尽管那些器材在最初还十分简陋。他尤其注重培养官兵的心理素质和独立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因为他深知,现代战场瞬息万变,不可能事事依赖上级指令。

他带过的兵,很多后来都成为了部队的骨干,有的走上了高级指挥岗位。每当有他昔日的学生回来看望他,谈起部队的新装备、新训法,谈起在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装甲部队的出色表现时,他总是听得格外认真,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他终身未娶,将教导团当成了自己的家,将一批批年轻的坦克兵视作了自己的孩子。他用一条腿和毕生的坚守,在和平年代的军营里,诠释了什么叫“退役”却从未“褪色”。

王铁柱:转型阵痛后的“基石”

王铁柱在地方经济建设的岗位上,同样干得风生水起。他从重工业局副局长,一路做到了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战场上学到的大局观、决断力和执行力,被他完美地运用到了经济工作中。他主导的几个大型工业项目,都成为了所在城市的支柱产业。

然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加上朝鲜战场留下的旧伤,终于拖垮了他的身体。在一次重要的项目协调会上,他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虽然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医生严肃告诫他,必须彻底休息,不能再从事高强度工作。

他不得不提前病退。离开了忙碌的岗位,起初他感到极度不适应,仿佛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但他很快找到了新的寄托。他拿起笔,开始撰写回忆录,不是为自己表功,而是希望能将那段烽火岁月、将“利剑”集群的经验教训,真实地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借鉴。他写得极其认真,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核实,有时为了回忆一个地名或一个战友的全名,会辗转反侧,查阅大量资料。他知道,记忆会随着时间模糊,但历史,不容遗忘。

林文澜:远瞩未来的“执炬者”

林文澜在军事教育和理论研究领域走到了更高的位置。他成为了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军衔晋升至上将。他的目光,早已超越了朝鲜战场的范畴,投向了全球军事变革的浪潮和共和国未来可能面临的安全挑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