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 > 第34章 薪火相传:铸剑为犁与未雨绸缪

第34章 薪火相传:铸剑为犁与未雨绸缪(2/2)

目录

《关于适应现代战争特点,加强诸兵种合同战术训练的意见》

《对未来防空作战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

《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及我军发展建议》

……

这些文件,字里行间都浸透着朝鲜战场的经验与反思。他反复强调,军队建设必须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人才培养。他顶住压力,极力主张缩减部分传统步兵规模,将有限的军费向空军、装甲兵、炮兵、通信兵和技术侦察兵等关键领域倾斜。他甚至大胆提出,要着手研究“导弹”这种代表着未来战争方向的“终极武器”。

他的某些观点,在当时显得有些“超前”甚至“激进”,引来了不少争议和质疑。但他始终坚持,正如他在一次高级别研讨会上掷地有声所言:“我们不能等到敌人的导弹落在头上,才想起来要搞防空!不能等到别人的坦克集群再次冲到鸭绿江边,才后悔没有早点发展自己的装甲力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一个军人,尤其是一个高级指挥员最基本的责任!”

然而,和平的表象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报纸和内部通报上,关于东南沿海方向敌特骚扰、西南边境地区摩擦、以及国际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战争的阴影,如同远处地平线上隐约的雷声,提醒着人们,和平并非理所当然。

王大柱在教导团,偶尔会接到协助制定针对特定地形(如山地、水网)装甲作战预案的任务;王铁柱在地方,也会参与一些关乎战略物资储备和战时产能转换的调研;林文棠在学院,研究的课题则更加直接地指向可能爆发冲突的热点区域和新型作战样式。

他们都明白,“铸剑为犁”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真正的和平,需要强大的国防来扞卫。他们曾经“铸剑”以御外侮,如今则在新的岗位上“砺剑”以防未然。那熊熊燃烧的薪火,传递的不仅是战斗的技能和胜利的经验,更是一种永不松懈的战备意识,一份对家国安危永恒的责任。

当新的风雨欲来,这些深深刻着战争印记的老兵,将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再次挺身而出,守护这片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的土地。只是下一次,他们手中的“剑”,或许会更加锋利,也更加智能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