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归途漫漫:魂兮归来(1/2)
停战的协定,像一道无形的闸门,骤然截断了持续三年之久的血火洪流。前线震耳欲聋的炮火归于沉寂,只有零星的、确认停火线的冷枪偶尔划破天空,提醒着人们战争并未远去,只是暂时休眠。对于“利剑”集群——或者说,这支曾经名为“利剑”的部队残存下来的官兵而言,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欢庆的开始,而是一条漫长、沉重且充满复杂情感的归途。
撤军的命令逐级下达。过程有序而肃穆,甚至带着一种压抑的悲凉。最先启程的,不是活着的英雄,而是那些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忠魂。一队队覆盖着崭新军旗的灵柩,被神情庄重的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抬上军用卡车,他们将作为第一批归国者,经由刚刚清理出来的、依旧坑洼不平的公路,运往边境线的集结点,最终安葬在专门修建的烈士陵园。每一口棺木都异常沉重,里面躺着的,或许是像杨文涛那样壮志未酬的悍将,或许是王大柱车组里那些连完整遗体都难以拼凑的无名烈士,又或许是成千上万普通一兵中的一员。车队缓缓行驶,卷起的尘土都仿佛带着血色,沿途负责警戒和送行的朝鲜民众,无论老少,皆垂首肃立,许多阿妈妮(老妈妈)忍不住低声啜泣,用粗糙的手掌擦拭着眼泪。
紧接着,是伤员的后送。野战医院里人满为患,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和血腥气味。王大柱躺在担架上,依旧深度昏迷,脸色惨白如纸,仅存的右腿也被绷带层层包裹。他的伤势太重,失血过多,加上严重的感染,能撑到现在已是奇迹。军医在他的病历上标注了“危重,优先后送”的字样。他被小心翼翼地抬上专门运送重伤员的列车车厢,这列火车如同一个移动的急救室,将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以最快的速度驶向鸭绿江对岸的祖国。同车后送的,还有依旧昏迷不醒、内脏受损严重的王铁柱。这两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猛将,此刻静静地躺在摇晃的车厢里,与死神进行着另一场无声的搏斗。
最后,才是尚能行动的部队开始分批撤离。林文澜站在曾经作为前进指挥所、如今已是一片废墟的山头上,目送着一队队士兵从他面前走过。这些士兵,军装破烂,满脸硝烟泥土,许多人身上缠着绷带,眼神疲惫而空洞,但他们的步伐却依旧努力保持着军人特有的节奏。他们带走了所能带走的一切——武器(尽管许多已损坏)、个人物品,以及那些被打出累累弹孔、象征着荣誉的军旗。更多的、无法带走的坦克残骸、火炮底盘、汽车骨架,则被遗弃在原地,如同巨兽的尸骸,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战争的惨烈。
林文澜没有立即随部队离开。他带着周志宏和几名警卫员,走遍了“利剑”集群曾经战斗过的每一处主要阵地——鹰喙岭、白云山、秃鹫岭、以及那片曾进行“雷霆”反击的焦土……他走得很慢,时不时停下脚步,弯腰从焦黑的泥土中捡起一片扭曲的弹片,一枚锈蚀的子弹壳,或者一面被炮火撕裂、依稀能辨认出红色的小小旗帜碎片。他的手中,紧紧攥着一份不断增补、墨迹未干的阵亡及失踪官兵初步名册。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对着那份名册,低声念出一些名字,仿佛在召唤那些逝去的英魂。
“杨文涛……侦察团长,江苏人……‘剔骨’行动,电子战先驱,殉国……”
“赵德柱……工兵副排长,河北人……水门桥爆破,壮烈……”
“李长贵……步兵班长,山东人……新兴里战役,爆破敌火力点,牺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