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 > 第31章 血色功勋:沉默的凯旋

第31章 血色功勋:沉默的凯旋(1/2)

目录

决死的反冲击,如同濒死巨兽最后的咆哮,短暂地撕裂了美军“绞索”攻势的锋锐。SU-100自行火炮在极限射程上的精准点射,以及t-34坦克不顾伤亡的侧翼切入,确实打乱了美军装甲部队的进攻节奏,为鹰喙岭残存的守军和整个“利剑”防线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喘息之机。美军指挥官显然没有预料到,在遭受如此沉重的电子压制和空地联合打击后,这支中国军队仍能组织起如此凶猛的反击,其先头部队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产生了混乱,攻势被迫暂缓。

然而,这悲壮的反击所换来的,仅仅是片刻的僵持,以及更为残酷的消耗。“利剑”集群为此付出了最后的、也是最惨重的代价。担任反冲击箭头的装甲预备队,在敌军优势火力的集中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SU-100全部被击毁,参与突击的t-34坦克仅有寥寥数辆带着满身创伤撤了下来。鹰喙岭阵地上,王铁柱在指挥战斗中,被一发落在指挥所附近的重型炮弹震成严重内伤,口鼻溢血,昏迷不醒,被警卫员拼死抢下火线。杨文涛在试图带领电子对抗分队前出,寻找机会建立临时通讯中继站时,遭遇敌武装直升机群扫射,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他至死还紧紧抱着那台粗糙的、试图为部队找回“耳朵”和“嘴巴”的干扰机。

王大柱所在的侧翼阵地,在击退敌军数次冲锋后,也终于到了极限。一发迫击炮弹在他附近爆炸,巨大的气浪将他瘦削的身躯狠狠抛起,又重重砸落在焦黑的土地上。他失去了意识,鲜血从额角和残腿的断口处汩汩流出,染红了身下的泥土。教导队的学员们伤亡殆尽,阵地上只剩下零星的枪声和伤员痛苦的呻吟。

林文澜在前进指挥所里,通过那断断续续、随时可能彻底中断的“长城”线路,接收着一个个令人心碎的消息。王铁柱重伤,杨文涛牺牲,王大柱生死未卜,多个主要阵地失守,预备队打光……他握着话筒的手,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身体微微颤抖。这位经历过无数血战、见证过太多死亡的将军,此刻眼中也充满了血丝和难以言喻的悲怆。他失去了太多并肩作战的兄弟,这支倾注了他无数心血、刚刚看到现代化雏形的“利剑”,几乎被打残在了这片燃烧的阵地上。

但他不能倒下。他是这支部队的主心骨,是这片残破防线的定海神针。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嘶哑着下达命令:“收拢所有能战斗的人员,包括机关兵、勤务兵、轻伤员!重组防御支队,占据二线有利地形,梯次阻击!告诉同志们,就是用手榴弹,用刺刀,用牙齿,也要把敌人钉在这里!为谈判……争取时间!”

他知道,在战略层面,板门店的谈判正在进入最关键的阶段。这里的每一分钟坚守,每一名战士的牺牲,都可能影响着谈判桌上的筹码。

残存的“利剑”官兵,在林文澜的号召下,爆发出了最后的能量。他们利用弹坑、反斜面、残破的工事,组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却异常顽强的抵抗枢纽。没有坦克,就用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没有炮火支援,就依靠精准的步枪和机枪射击;通讯中断,就靠传令兵冒着枪林弹雨传递指令。战斗变成了最原始、最残酷的消耗战,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浸透了双方的鲜血。

就在“利剑”集群的血肉之躯即将被钢铁风暴彻底吞噬之际,战局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或许是“利剑”集群超乎想象的顽强抵抗,迟滞并消耗了美军进攻主力,打乱了其战役时间表;或许是志愿军在全线其他战场发起的策应性反击,牵制了敌军兵力;也或许是国际舆论和国内反战情绪的压力……板门店的谈判,在经历了漫长的僵持和波折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停战协定的主要条款基本达成一致,双方实际控制线趋于稳定。

前线的枪炮声,在经历了最后几天的激烈震荡后,逐渐变得稀疏,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彻底停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