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钢铁风暴:熔炉中的“利剑”(1/2)
1951年秋,朝鲜半岛的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肃杀。美军策划已久的“绞索”攻势,终于在一声令下,如同挣脱锁链的凶兽,向着志愿军东线防线,尤其是“利剑”集群的防区,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猛击。这场攻势,不再是简单的炮火准备后步兵冲锋,而是展现出一种令人生畏的、高度协同的现代战争雏形。
进攻伊始,前所未有的强大电子干扰便如同黑色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整个战场频谱。志愿军各级指挥电台里充斥着刺耳的噪音和伪造的指令,通讯几乎完全中断。林文澜在前进指挥所里,听着耳机中一片混沌的沙沙声,脸色铁青。敌人显然吸取了“剔骨”行动的教训,一出手就企图掐断“利剑”的中枢神经。
紧接着,天空传来了死神般的轰鸣。不是以往常见的战斗轰炸机,而是数量庞大的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群,在层层F-86“佩刀”战斗机的护航下,如同移动的乌云,对“利剑”集群的防御纵深、疑似指挥节点、后勤枢纽以及刚刚构筑起来的防空阵地,进行了地毯式的饱和轰炸。重磅炸弹落下时,整个大地都在哀嚎,冲击波席卷之处,工事坍塌,林木焚毁,仿佛世界末日降临。
几乎在轰炸的同时,美军地面部队的进攻也开始了。与以往不同,这次充当先锋的,是大量 newly deployed 46“巴顿”坦克,其90毫米主炮在远距离上对t-34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更令人心悸的是,在这些钢铁洪流的上空,出现了志愿军官兵从未见过的、如同巨大蜻蜓般的Uh-1“休伊”直升机(早期型号)和凶悍的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原型机或早期测试型号)!它们利用地形超低空突防,时而悬停用火箭弹和机枪清扫山头阵地,时而快速机降小股特种部队,抢占关键制高点,袭扰后方,试图将“利剑”的防御体系割裂、搅碎。
空地一体,电磁开路,立体突击!这就是“绞索”攻势的狰狞面目!
“利剑”集群的防线承受着开战以来最严峻的考验。通讯中断,使得各部队之间难以协同,只能各自为战。防空旅的阵地在敌机群的狂轰滥炸和反辐射导弹(早期概念或试验性武器)的针对性打击下损失惨重,雷达站接连被毁,高射炮火力网被撕开多个口子。前沿步兵阵地在新式坦克和直升机群的联合打击下,伤亡急剧上升。
“司令员!二团三营阵地失联!可能已被敌直升机机降部队渗透!”
“防空旅报告,三号雷达站被毁,西侧空域出现盲区!”
“装甲预备队遭遇敌‘巴顿’坦克群阻击,请求炮火支援,但通讯无法接通!”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到指挥所,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周志宏和其他参谋人员急得嘴角起泡,却因通讯瘫痪而难以有效指挥。
“启用‘长城’线路!”林文澜在令人窒息的压力下,做出了一个高风险的决定。所谓“长城”线路,是工兵部队秘密铺设的、埋设于地下一定深度的有限野战电话线,极其脆弱且覆盖范围有限,是只有在指挥体系面临崩溃时才能动用的最后通讯保障。
微弱的电流沿着埋在地下的铜线流淌,将林文澜嘶哑却坚定的命令,传达到了几个核心防御节点的指挥所:“各部队,依托既设阵地,独立作战,顽强抗击!没有命令,绝不后退一步!防空力量,优先打击低空直升机!反坦克小组,利用地形近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