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淬火新刃:体系的较量(1/2)
“剔骨”行动的挫败,像一盆掺杂着冰碴的冷水,兜头浇醒了沉浸在“雷霆”胜利和荣光中的“利剑”集群。那场在电磁迷雾中流血的试探,其价值远超一次成功的奇袭。它用冰冷的现实告诉林文澜和每一位官兵:现代战争的门槛,已经高到了需要仰视的地步,仅凭无畏的勇气和初步的机械化,远远不够。
林文澜没有时间去懊悔或指责。他立即召集了所有营以上干部,召开了一场被后来称为“电子战检讨会”的紧急会议。会上,杨文涛详细汇报了行动中遭遇的复杂电磁环境和敌方表现出的高超电子战素养;王铁柱则从突击指挥的角度,剖析了在通讯中断、信息不明的困境下,部队指挥和协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没有避重就轻,没有文过饰非,只有血淋淋的复盘和坦诚的反思。
“同志们,‘剔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林文澜在做总结时,声音沉重而有力,“告诉我们,敌人已经把战争打到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领域!告诉我们,未来的战场,不仅仅是钢铁和意志的碰撞,更是信息、频谱、体系的全方位绞杀!我们过去那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绕’的灵活,在敌人严密的电磁监视和火力覆盖下,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他随即宣布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决定:第一,将电子对抗分队的级别和规模提升,正式纳入“利剑”集群作战序列,赋予其与装甲、步兵、炮兵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给予最高优先级的资源倾斜,不惜代价搜罗技术人才和设备。第二,在全集群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电子战常识普及与防护训练”,要求从司令员到炊事员,都必须了解基本的电子战威胁和应对措施。第三,改革指挥和通讯流程,强制推行多套备用通讯方案(包括最原始的人力传令和信号弹),降低对单一无线电网络的依赖。
这些决定,在部队内部引发了比之前任何一次改革都更强烈的震动。让习惯了刺刀见红的步兵去理解虚无缥缈的“电磁频谱”,让开着钢铁巨兽的坦克兵去学习如何防范“电子干扰”,其难度不亚于让猛虎去学习绣花。抱怨和不解在所难免,但林文澜以铁腕推行,亲自下到连队抽查训练情况,对落实不力的单位主官进行严厉问责。
就在“利剑”集群内部进行着这场“电子化”洗礼的同时,来自志愿军全军层面的、学习苏式现代化作战理念的浪潮也达到了高潮。大量的苏军条令、战术教材被翻译下发,苏联军事顾问的身影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各部队的训练场。总部明确要求,要将“合同战术”(即诸兵种合成战术)作为部队训练的核心,而“利剑”集群,由于其已有的装甲突击基础和正在进行的电子战探索,被指定为全军“合同战术”深化改革的重点试点单位。
一时间,各种新装备、新编制、新思想如同潮水般涌入“利剑”。除了继续补充t-34坦克和SU-100自行火炮,一种新式的、带有炮塔的btR-152轮式装甲运兵车也开始少量配发,旨在提高步兵的战场机动性和伴随突击能力。防空旅接收了更多、更新型号的高射炮,并开始尝试将雷达预警信息与高炮阵地进行初步联动。甚至,总部还特批了一批极其宝贵的、刚从苏联引进的pt-76水陆坦克,用于探索两栖作战和复杂水域突击的可能。
王大柱所在的教导大队,任务变得更加繁重而复杂。他不仅要教会新坦克手如何驾驶和射击,还要让他们明白如何在电磁干扰下保持队形,如何与天上的防空火力、地上的自行火炮进行协同。许多从步兵部队抽调来的、习惯了靠两条腿和一双眼睛打仗的老兵,面对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复杂的协同信号和抽象的电磁概念,感到无所适从,转型的阵痛异常剧烈。
“王教官,这玩意儿比咱们老家赶马车还难!”一个刚从步兵连调来的老班长,对着坦克驾驶舱里密密麻麻的操纵杆和仪表盘发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