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深蓝的召唤:走向合成之路(1/2)
内部的整训在一种混合着荣誉后的反思与触及筋骨的阵痛中进行着。林文澜推行的“降温”和“从严”政策,起初确实让部分习惯了胜利欢呼的官兵感到不适,但当那些血淋淋的伤亡数字和苏联顾问尖锐的评估意见真正摆在面前,当一次次贴近实战、暴露问题的对抗演练让人汗流浃背时,浮躁的情绪逐渐被一种更沉静、更务实的态度所取代。部队开始真正沉下心来,咀嚼“雷霆”之战的得失,弥补那些用生命代价换来的教训。
就在这埋头苦练的阶段,一份来自最高统帅部、标注着“绝密·深思”的文件,被专人送到了林文澜手中。文件的标题是《关于未来战争形态与我军建设方向的思考》。这并非一份具体的作战命令或编制表,而是一篇极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宏观论述。
林文澜在指挥部那间安静的矿洞里,就着昏黄的煤油灯,逐字逐句地研读着。文件并没有过多重复军队机械化、装甲化的必要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它论述了航空技术、导弹技术、电子技术乃至核子技术飞速发展可能给战争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它强调了未来战争将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是陆、海、空、天(虽然此时“天”还主要指高空)、电(电磁频谱)多维空间的立体较量;它指出,单一军兵种的强大无法决定战争胜负,诸军兵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合成化”,才是建设强大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必由之路。
文件中的一些观点,如“制空权将直接影响地面战役的成败”、“电子战将成为无形战场,决定信息获取与指挥畅通”、“后勤保障将不再是简单的粮草运输,而是涵盖油料、弹药、配件、技术支持的复杂系统工程”,如同道道闪电,劈入了林文澜的脑海,将他之前许多朦胧的思考瞬间照亮、串联起来!
“合成化……”林文澜放下文件,喃喃自语,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意识到,“利剑”集群目前的装甲突击模式,仅仅是“合成化”的初级阶段,是陆军内部的步、坦、炮、工协同。而真正的未来,要求的是陆军与空军、与防空、与通信、与后勤等各个领域更深层次、更无缝隙的融合!这不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革新,而是涉及军队编制、指挥体制、人才培养、后勤保障等全领域的、一场深刻而复杂的革命。
这份文件,像是一张模糊却指引着星辰大海的航海图,让他看到了比“雷霆”之战更宏阔、也更艰难的征程。
几乎与此同时,在“利剑”集群新组建的教导大队里,另一场静悄悄的“转型”也在进行。王大柱挂着拐杖,站在一群刚从国内补充来的、满脸稚气却对坦克充满好奇的新兵面前。他被任命为装甲兵战术教官,负责传授基础的坦克驾驶、射击和战场生存经验。
然而,教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些新兵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接受新知识快,但也常常提出一些让王大柱这个“经验派”难以回答的问题。
“王教官,为什么t-34的炮弹飞行时间计算要查表?不能像高炮那样有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吗?”
“教官,您说的利用地形起伏接近敌人,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坡度选择和速度控制的量化标准?”
“电台呼叫的规范用语,能不能再简化一点?战场上情况紧急,太长容易出错……”
面对这些问题,王大柱有时会被问住。他习惯于“凭感觉”、“靠经验”,这些都是他在血与火中用生命代价换来的,无比珍贵,但却难以系统化、理论化地传授。他意识到,未来的战争,不仅需要不怕死的勇士,更需要懂技术、善思考、能创新的“智慧型”士兵。这对他自己,也是一次知识和理念的升级挑战。他开始一边教学,一边拼命自学文化知识和基础理论,常常熬夜到很晚,啃着那些对他而言如同天书般的教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