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荣光与荆棘:凯旋后的沉思(1/2)
“雷霆”行动的捷报,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志愿军各部队,乃至飞越鸭绿江,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报纸头版用醒目的粗黑体标题写着:“东线大捷!‘利剑’出鞘,斩断美军‘密苏里’防线!”“钢铁雄师初露锋芒,现代化建军结硕果”。广播里反复播放着来自前线的胜利消息和英雄事迹。第十三兵团,特别是“利剑”装甲突击集群,一时间成为了全军乃至全国瞩目的焦点,被赋予了“王牌中的王牌,尖刀上的刀尖”的至高荣誉。
凯旋的场面是热烈而隆重的。当伤痕累累、但旗帜依旧飘扬的“利剑”部队,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大量战损装备和满员的伤员,撤回到相对安全的二线休整地域时,迎接他们的是鲜花、锣鼓、以及兄弟部队官兵们由衷的敬佩目光。总部派来了高级别的慰问团,带来了丰盛的慰问品和雪片般的嘉奖令。
授勋大会的规模远超以往。王大柱,尽管失去了一条腿,依旧被战友用担架抬上了主席台,从高级首长手中接过了那枚沉甸甸的“特等功臣”勋章和“一级战斗英雄”证书。他的英雄车组被追授(车长和炮手在最后防御中牺牲)和授予荣誉称号。王铁柱、杨文涛等高级指挥员也纷纷立功受奖。林文澜本人,更是被授予了更高一级的荣誉,表彰他在极端困难条件下,锐意改革,打造出这支新型突击力量的卓越功绩。
荣誉如同潮水,将每一个参战将士紧紧包围。初时,是激动,是自豪,是付出巨大牺牲后得到认可的慰藉。驻地营房里,欢声笑语多了起来,战士们挺直了腰板,走路都带着风。前来取经、观摩的兄弟部队代表团络绎不绝,“利剑”的官兵们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战斗经过,展示着那些被打出弹孔、甚至变形的装备残骸,脸上洋溢着骄傲。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荣光之下,林文澜的内心却异常清醒,甚至感到一丝沉重。夜深人静之时,他独自坐在指挥部里,面前摊开的不是嘉奖令,而是那份刚刚由周志宏整理出来的、详细到令人心悸的战役总结报告。
“……此役,‘利剑’集群参战官兵一万两千余人,阵亡、失踪两千八百余人,重伤致残一千五百余人,轻伤不计……坦克损失四十七辆,自行火炮损失十九辆,其他装甲车辆、汽车损失过百……油料、弹药消耗超过预期一倍,战后装备完好率不足三成……”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一份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些在“雷霆”行动中牺牲的熟悉面孔,杨文涛突击队的老兵、秃鹫岭上幸存下来的骨干、还有无数像王大柱车长和炮手那样,连遗体都难以找回的英魂……他们的身影,在林文澜脑海中反复浮现,冲淡了胜利带来的喜悦。
“司令员,这是总部刚转来的,苏联顾问团对此次作战的评估意见。”周志宏将一份文件轻轻放在桌上,语气有些复杂。
林文澜拿起文件翻阅。苏联顾问在肯定“利剑”集群官兵英勇无畏和初步掌握合成战术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诸多问题:坦克火控系统落后,远距离对射吃亏;电台性能不稳定,严重影响协同;后勤保障体系脆弱,难以支撑高强度的持续突击;官兵,尤其是基层指挥员,对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适应能力不足……结论是:取得了战术上的惊人胜利,但暴露出的体系性差距,依然是致命的。
“他们说得很对,虽然不太好听。”林文澜放下文件,揉了揉眉心,“我们是用战士的血肉之躯和超凡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术和体系的代差。这场胜利,带着侥幸。”
更让他忧心的是部队内部悄然滋生的情绪。连续的胜利和铺天盖地的荣誉,让一部分官兵,尤其是一些中下级军官,开始产生了轻敌和自满的情绪。
“有了咱们‘利剑’,美国佬的坦克也没什么了不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