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大结局(2/2)
话音落下,她已走远。
风再次吹过,掠过合作社门口那片刚翻新过的土垄,松软的泥土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在低声应和着她的话。
同一时刻,远在千里之外的花椒村。
林晚正被一群高中生团团围住。
她昨天才把“共信链”后台的所有权限转交给了村里这群半大的孩子,此刻,这群“新任管理员”正指着电脑屏幕,七嘴八舌地向她汇报着一个“重大bUG”。
“林老师,你看!所有直播间的后台数据都清零了!”
“不是清零,是锁死了!我们什么都改不了,连强制下播都做不到!”
“最奇怪的是,带宽占用率几乎为零,但直播流却无比顺畅,就像……就像这些画面根本没经过我们的服务器!”
林晚看着屏幕上那两千多个同时在线、画面各异的直播间,它们有的对着晨雾缭绕的茶山,有的拍着屋檐下嗷嗷待哺的雏燕,有的只是一只满是老茧的手在慢慢地择菜。
没有美颜,没有剧本,没有带货链接。
弹幕却前所未有地密集,刷着同一句话:“今天我来说早安。”
她没有理会学生们的焦虑,反而笑着问那个带头的男孩:“那你觉得,现在还需要你们来监督吗?”
男孩一愣,呆呆地看着屏幕。
画面里,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奶奶,颤巍巍地将镜头对准院子里刚刚盛开的月季花,用浓重的方言说:“俺家这花,开得俊不俊?”弹幕里瞬间刷满了“俊”、“好看”、“奶奶您多保重”。
男孩的眼睛忽然有些发红,他摇了摇头:“不需要了。”
林晚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真正的系统,从来不在代码里。它在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去跟大伙儿一块儿说早安去。”
而在另一个县城的客运站,返乡途中的周执,正看着那群参加完研学的城市孩子坐上大巴。
带队老师还在为他刚才的“指导”而激动不已,一个劲儿地道谢。
周执只是摆了摆手,示意不必。
他刚才并没有“指导”,只是在孩子们排练那套有些滑稽的“助农广播体操”时,要求自己先当一分钟学生。
他笨拙地模仿着孩子们的动作,认真地跟着念诵“一二三四,多吃蔬菜;二二三四,强身健体”的口号。
最后,他将自己珍藏的那本《助农口语百句》的泛黄抄本,递给了队伍里那个声音最响亮的小女孩。
女孩惊喜地翻开扉页,看到了沈昭岐那龙飞凤舞的亲笔题字:“传下去,别怕跑调。”
大巴车缓缓驶离,孩子们兴奋地隔着车窗向他挥手。
周执站在空旷的站台上,目送着车子消失在街道尽头。
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对着空无一人的站台,轻轻哼起了一段婉转的戏腔。
那调子,正是沈昭岐当年最爱哼的那一曲。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他头顶上方的电线杆,那些交错的电线,竟随着他的哼唱开始发出低沉的嗡鸣。
那嗡鸣声不高不低,不疾不徐,竟完美地融入了他的调子,为他单薄的清唱合上了雄浑的伴奏。
远处,车站的广播系统似乎也受到了干扰,喇叭里传出的不再是到站提示,而是一段段混杂着风声、鸟鸣和水流声的奇异环境音,那声音的节奏,竟也与他的戏腔严丝合缝。
周执停下了哼唱,闭上眼,静静聆听着这场由整个车站为他伴奏的交响乐。
他明白了,沈昭岐所说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用一种声音,去唤醒每个人心里本就存在,却被遗忘的无数种声音。
首都,国家农业文化遗产评审会现场。
气氛一度陷入僵局。
当秦念慈提出将“风语一号”种植区整体申报为“记忆农田”时,一位资深专家提出了尖锐的质疑:“秦教授,我们尊重沈昭岐先生的贡献,但‘记忆农田’这个概念,恕我直言,太过唯心。农业是科学,我们需要的是可量化的数据,而不是风声、故事和所谓的‘大地回音’。您能拿出科学依据吗?”
秦念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上台,打开了投影和音响设备。
她没有播放任何ppt,只播放了一段经过特殊处理的音频。
“这是我们团队耗时一年,从全国三百个‘风语一号’种植区采集到的,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风声。”
起初,会场里只有一片沙沙的、似乎毫无意义的白噪音。
但随着降噪算法的介入,一些微弱的声音碎片开始浮现。
那是沈昭岐直播时断断续续的话语,是田间农人高亢的吆喝,是村里学童稚嫩的诵读声,是雨滴敲打芭蕉叶的清脆,是溪水流过卵石的潺潺……这些声音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却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编织在一起,最终,它们奇迹般地汇合成了一句完整、清晰的话:
“新的一天,记得浇水。”
全场死寂。那位质疑的专家张大了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秦念慈关掉音频,平静地环视全场:“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用仪器测出记忆的全部真相,但我们可以学会去听,去感受,去听懂大地的回音。这,就是最根本的科学。”
会议结束后,秦念慈独自一人来到京郊的农业试验田。
她将自己最后一份,也是最核心的研究笔记,装在一个密封的金属盒里,亲手埋入了试验田的中央。
然后,她在上面立了一块小小的石碑,碑上只刻了四个字:此处无声。
做完这一切,她转身离去。
她不知道,当晚,试验田边的红外监控,清晰地拍下了一只野兔。
它在那块石碑前静静地蹲坐了很久很久,两只长长的耳朵随着夜风,有节奏地微微抖动,仿佛在专心致志地,聆听着什么。
而在一切开始的地方,花椒村的老槐树下,老村长正坐在门槛上,默默地抽着旱烟。
孙子跑过来,好奇地看着那台嗡嗡运转的旧录音机。
“爷爷,你又在录风啊?”
“嗯。”
“那……风今天说了啥?”
老村长没有立刻回答。
他深深吸了一口烟,然后缓缓吐出,烟雾在清晨的薄雾中弥散开来。
他眯起眼睛,望向远方连绵起伏、如同巨龙脊背的山脊,那里的蓝色光海正与天边的晨曦交相辉映。
他轻声道:“它说,该轮到你们唱了。”
录音机里,那盘被沈昭岐标记为“最终章”的磁带,正以一种恒定的速度旋转着。
它不再播放任何旧日的声音,也不再等待任何人的指令。
它开始自主采集、编织、融合这片土地上所有鲜活的声音,然后通过那张无形的网络,将这一曲名为“新生”的交响乐,准时推送至每一个被唤醒的终端。
风穿过山谷,越过平原,吹向更遥远的城市与海洋。
一场永不落幕的直播,正在重新接通这个世界。
秦知语站在阳台上,看着手机屏幕上那张几乎被光点完全覆盖的地图。
忽然,在华夏版图之外,隔着浩瀚的太平洋,一个微弱的光点,在美国中西部的某个农业州,悄然亮起。
她嘴角的笑意,在历经凝固与释然后,终于绽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灿烂。
沈昭岐曾想让世界听到山谷的声音。
而现在,山谷开始倾听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