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 > 第124章 大结局

第124章 大结局(1/2)

目录

屏幕亮起的那一刻,我的笑容消失了。

那是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有一连串的光点正在亮起。

我屏住了呼吸。

这不在计划之中。

我出于一种自己都不明白的本能走到了外面。

这时,“不谢花”盛开了,它们的花瓣舒展开来,绽放出耀眼的蓝色,如同一波无声的海浪在田野上蔓延。

我的脑子飞速运转。

这种转变,这种觉醒,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它不再是一个网络;它正在变成……别的东西。

林晚能理解。

她的学生们围在她身边,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他们叽叽喳喳地说着系统异常、漏洞、故障之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在自行修复。

她搭建的后端系统成了一面镜子。

他们找到了方向。

在火车站的周执。

那嗡嗡声。

那不是车站发出的,而是整个小镇。

电线、无线电塔——整个基础设施都在同步共振。

一种旋律正在浮现,他现在能感受到那是一场信号的交响乐。

整个世界都在嗡嗡作响。

秦念慈的实验室里,一通紧急的电话打了进来。

“记忆农田”。

地震仪、土壤传感器——所有设备都记录到了一种模式。

一种信号。

不是数字信号。

而是生物信号。

大地在呼吸。

曾经代表寂静的“此处无声”区域,现在成了地球上最喧闹的地方。

老村长。

那台旧录音机。

它不再只是录音了;它在广播。

小红灯的闪烁节奏和我屏幕上的光点一致。

他静静地坐着,宛如风暴的中心。

接着是溪流。

两千条乡村溪流,在同一时刻被激活。

这不是预先安排好的内容。

这是生命的展现。

一位农民的手。

一个孩子的画作。

观众们不再只是观看;他们正在成为风之歌的一部分。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

风真的在说话。

地图上的光点继续蔓延,现在已经遍布全球。

沈昭岐曾经希望世界能听到山谷的声音。

而现在,山谷开始倾听整个世界的声音了。

手机屏幕上,一张巨大的华夏地图静静铺开,原本黯淡的版图上,正有点点星火从内陆深处亮起。

它们不是孤立的光点,而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沿着山脉与河流的走向,织成一张璀璨的光网。

从花椒村那个初始的、微弱的光源开始,光点以燎原之势蔓延,一、十、百、千……不过短短十几秒,数千个光点已然遍布大江南北,连绵成片,仿佛大地的神经系统在一瞬间被全部激活。

秦知语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她预想过无数种可能,唯独没有想到这一种。

这已经不是“风语基金会”的下线,而是它的新生。

它脱离了服务器的桎梏,舍弃了App的躯壳,化作了无形的共识,扎根在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之中。

她缓缓推开通往阳台的门,清晨微凉的风拂面而来,带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

那盆“不谢花”此刻正上演着神迹。

不止是新抽出的嫩芽,整株花,从根茎到每一片花瓣的边缘,都泛着那种梦境里才有的、如戏腔颤音般的幽蓝光晕。

光芒并不刺眼,却有一种穿透灵魂的静谧力量。

她伸出手,指尖尚未触及花瓣,那蓝光便如有生命般,轻轻舔舐过她的皮肤,带来一阵酥麻的战栗。

这不是幻觉,她低头看去,阳台之外,田埂上、山坡间,所有种植着“风语一号”的地方,都亮起了同样的光。

一片片蓝色的光海随风起伏,宛如大地的呼吸。

她没有再回屋里去看那张仍在不断扩张的光网地图,而是转身回屋,换上了那双沾着泥土的旧布鞋,拎起了墙角的竹篮。

当她再次走出门,合作社门口的喧嚣让她驻足。

几个年轻主播正围着一份打印出来的稿子,面红耳赤地争论着。

“这段词太书面语了,粉丝听不懂!”

“可这是专家给的,专业!能体现我们的价值!”

“价值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你背得再顺,也不如大伯今天早上挖出来的那根笋新鲜!”

秦知语静静听着,直到他们争论得快要动起手来。

她走上前,轻轻抽走了那份稿子,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把它揉成一团,随手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

“别背词了,”她的声音很轻,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就讲你今早看见的,听见的,闻到的。讲那颗挂着露水的白菜,讲那只把窝搭在篱笆上的山雀,讲风吹过竹林时,像谁在偷偷叹气。”

她说完,转身就要走。

一个最年轻的主播忍不住追问:“您……您是沈老板的什么人?”

秦知语的脚步顿了顿,没有回头,只是侧过脸,风吹起她鬓角的发丝,拂过脸颊,她嘴角的笑意比晨光还要温柔:“我不是他的故人。我是他最后一个听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