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知识爆炸 思潮涌动(1/2)
郭锻使团带回的,不仅仅是盟约与奇珍,更是一颗投入大唐知识界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前所未有的思想狂澜。当那些以希腊文、拉丁文、叙利亚文书写的古老羊皮卷与莎草纸,连同那些精巧的机械模型、详尽的世界地图与浩繁的见闻录,被源源不断地送入格物院,并由杜丰亲自督导,组织起一批通晓胡语、学贯中西的学者(其中不乏来自波斯、拂林,因各种原因留居长安的学者)日夜不停地翻译、整理、研究时,一场无声却剧烈的“知识爆炸”,开始在帝国的精神土壤中酝酿、迸发。
首先感受到这股冲击波的,自然是格物院本身。陈博士和他的同僚们,仿佛一夜之间闯入了一座琳琅满目、却又体系迥异的宝库。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严密的逻辑推演、清晰的公理体系,让他们这些习惯了经验总结与模糊描述的学者目瞪口呆;阿基米德对杠杆、浮力原理的精确定义与数学证明,更是颠覆了他们对“力”的认知;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虽然复杂且日后将被证明有误,但其构建宇宙模型的尝试与精密观测数据,依然带来了巨大的启发。
“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一位年轻博士捧着一卷刚刚译出部分的《几何原本》,双手颤抖,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不必引经据典,无需微言大义,只从几条不证自明的公设出发,便能推导出如此繁多、如此确凿的定理!这……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谛啊!”
格物院内,通宵达旦的灯火成了常态。争论声、惊叹声、演算的沙沙声不绝于耳。学者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来自异域的智慧,并与自身原有的知识进行碰撞、融合。有人试图用几何原理解释《墨经》中的力学观点,有人则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天文观测数据,与托勒密体系进行对比校验。
这股新风很快便冲出了格物院的高墙,吹向了长安的“新学”学堂。当年轻的学子们从博士口中听到“地球可能是圆的”、“大地之外尚有诸多星辰运行其轨”、“万物之力可以测量计算”这些闻所未闻的观点时,所引起的震撼与好奇,远比那些袋鼠标本和矿石样本更为强烈。
“先生,若大地真是球体,那处于下方之人,为何不会坠落?”一个胆大的学生举手发问,眼中充满了求知的光芒。
教授格物的博士虽自己也尚在消化这些新知,却努力依据刚理解的浮力、引力(概念雏形)解释道:“或许……世间存在一种无形的力,如磁石吸铁,将万物牵引至地心?此乃西方先贤之猜想,正需尔等日后去探究验证!”
这样的对话,在“新学”学堂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年轻的心灵没有被固有的框架束缚,更容易接受这些颠覆性的观念。他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讨论的话题从圣贤文章扩展到了星辰运行、机械原理、异域风俗。
然而,知识的爆炸并非只有和谐的交响,更伴随着尖锐的摩擦与激烈的冲突。当这些翻译过来的西方学说片段,以及使团见闻录中关于其他文明辉煌成就的描述,逐渐通过士子间的交流、甚至一些胆大的书商私下刊印的“西学摘要”小册子流传开来时,在传统的太学、国子监以及那些恪守儒家经典的士大夫阶层中,引发了巨大的恐慌与激烈的抵制。
一场在曲江池畔由几位清流名士发起的文会上,争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荒谬!绝伦之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儒生,握着那份私下流传的“西学摘要”手抄本,气得浑身发抖,“天圆地方,乃圣人之训!如今竟有夷狄之说,妄言地是圆球,悬于虚空?还将那蛮夷之邦的奇技淫巧,吹捧为‘学问’?此等言论,淆乱人心,动摇国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