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大夏九郡(2/2)
这四年,叶青云不仅摸清了王朝的建制,更在这“九郡十八府七十二县”的格局中,为吴家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背靠东莱郡青州府,东接登州府的海盐资源,西连济南府的粮食产地,北通北境郡的皮毛、煤炭,南达江淮郡的丝绸、茶叶,凭借着精铁、沙晶石、辣椒酱这“三大拳头产品”,以及日益完善的运输网络,吴家堡已成了东莱郡南部的“商贸枢纽”。
就像上个月,叶青云刚和登州府的盐商达成合作——吴家堡用精铁、辣椒酱,换取登州府的海盐,不仅满足了堡内百姓的用盐需求,还能将多余的海盐卖到西陇郡,每石海盐能赚五文钱,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与北境郡部落的合作更稳固,部落用皮毛、煤炭换取吴家堡的精铁、农具,叶青云还派了工匠去部落,教他们打造简单的农具,既改善了部落的生活,也让吴家堡多了个“稳定的供应方”。
当然,在这乱世中,光有商贸还不够,武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四年,护卫队从最初的五十人,扩充到了一千人,分为“内卫”“外卫”“骑兵”三部分——内卫四百人,负责堡内治安,由铁牛统领;外卫五百人,负责商队护送、边境巡逻,由王五、唐不三分别统领;骑兵一百人,是护卫队的“精锐”,马匹都是从北境郡买来的良驹,武器用的是最锋利的精铁长刀、长矛,由叶青云亲自统领,关键时刻能作为“奇兵”,应对突发状况。
上个月,一支西域商队在吴家堡以西三十里遭遇劫匪,护卫队的骑兵仅用半个时辰就赶到,一阵冲杀,不仅救回了商队,还缴获了两百多两银子、十几匹战马。商队首领感激涕零,当场就和叶青云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以后所有运往青州府的西域香料,都由吴家堡的商队护送,光是护送费,每年就能有近万两。
如今的吴家堡,早已不是四年前那个任人欺凌的小村落。堡内,医院里总有李大夫忙碌的身影,学校里传来孩童们的读书声,交易中心的商贩们吆喝不停,工坊里的锤声、机器声此起彼伏;堡外,运输队的马车往来穿梭,护卫队的士兵巡逻不止,甚至有周边村落的村民,主动请求“并入”吴家堡,只为能过上安稳日子。
叶青云站在城楼,看着夕阳下的吴家堡,又望向远方——东莱郡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更远处,是他从未踏足的北境郡、中原郡,是那座传说中的上京城。他知道,吴家堡的发展,不会止步于此。九郡十八府七十二县,既是王朝的疆域,也是吴家堡未来的舞台。或许有一天,他会带着吴家堡的精铁、沙晶石,走进上京城,让那里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都知道在东莱郡的南部,有一座叫“吴家堡”的雄城;或许有一天,当王朝面临危机时,吴家堡的兵马,能成为守护这片土地的重要力量。
袁七站在一旁,看着叶青云的背影,轻声说:“叶首领,晚饭准备好了,王大娘还特意做了您爱吃的辣椒酱拌豆腐。”叶青云回过神,笑了笑:“好,回去吃饭。对了,明天让耶律娟准备一下,咱们去青州府一趟,拜访一下知府大人和上尉府的尉官,顺便看看今年的沙晶石行情。”
走下城楼时,叶青云看到几个孩童在城墙根下玩耍,手里拿着用木柴做的“刀剑”,模仿着护卫队士兵的样子“冲锋陷阵”,嘴里还喊着“保卫吴家堡”。他停下脚步,看着孩子们天真的脸庞,心里满是温暖——这就是他四年来的心血,这就是吴家堡的未来。
夜色渐浓,吴家堡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撒在大地上的星星。交易中心的最后一批商贩收拾好摊子,笑着往家走;工坊里的工匠们也下班了,三三两两地讨论着明天的活计;护卫队的士兵开始换岗,铠甲碰撞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叶青云坐在家中,看着桌上的辣椒酱拌豆腐,又看了看窗外的灯火,心里无比踏实。四年时间,荒村变雄堡,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大夏王朝这“九郡十八府七十二县”的土地上,吴家堡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且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