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 第364章 烟火深处见真章

第364章 烟火深处见真章(1/2)

目录

一、夏集异兆

入伏的蝉鸣裹着芝麻酱香漫过胡同口时,煤市街的味脉树林已枝繁叶茂。赵姓小姑娘的酸梅汤摊前突然排起长队,每个食客手里都举着张泛黄的旧票券——有1965年的粮本剪角,1988年的公交月票,2003年的非典出入证。“这些票子能换碗汤。”穿中山装的老人拄着拐杖走来,票券在他掌心突然蜷曲,拼成“寻味人”三个字。

林晚星正在石案上揉面,缠藤刀切开面团的瞬间,截面竟露出十二层纹路,每层都嵌着不同的旧物:第一层裹着颗掉漆的纽扣,第二层藏着半张电影票,最里层是片干枯的梧桐叶。“这是去年收摊时,大家落在案上的东西。”她刚把面团擀成饼,秦风突然撞开人群跑来,手里的陶盘裂着缝,里面盛着块烧焦的饼,饼心嵌着枚古铜钥匙。

穿短打的陌生汉子突然站在味脉树下,腰间的布包里滚出十二只陶哨,哨音吹起来竟与去年李记药铺的药碾声重合。“我从张家口来。”他解开衣襟,内衬绣着半朵石榴花,与摊主们围裙上的花瓣严丝合缝,“我爹临终前说,煤市街有半朵花等着我补全。”话音未落,他布包里的干粮突然膨胀,在石案上堆出座“口外毡房”的模样——莜麦面做的毡顶,胡麻油拌的毡墙,最妙是捏成牧羊犬形状的奶酪,眼睛竟是两颗晒干的沙枣。

二、南北味战

陌生汉子自称“北味传人”,往案上摆了道“草原全席”:铜锅里煮着手把肉,陶碗里盛着奶嚼口,最惹眼是道“风沙糕”,用黄米面裹着沙葱和羊油,蒸出来的热气竟凝成片微型沙尘暴。“你们京城的味太淡,得加把草原的烈。”他用银刀切开肉的瞬间,孙大姐的豆浆桶突然炸开,豆皮连成道屏障,将肉香挡在案外——豆皮上的芝麻突然跳动,排成“味无南北”四个字。

“尝尝这个。”钱大哥端来新创的“京北交融饼”,白面里掺着莜麦粉,馅是王府井的酱肉混着坝上的野韭菜,烤焦的边儿上还沾着几粒cbd的玻璃渣。“我爹挖地铁时总说,铁轨底下的土,南边北边是连在一块儿的。”饼刚掰开,热气里突然浮现出张老地图,1955年的京张铁路线像条银线,把草原和京城缝在了一起。

赵姓小姑娘的酸梅汤里突然多了些冰晶,是用坝上的雪水冻的,酸梅汤喝起来竟带着股奶香。“奶奶说以前跑骆驼的常来换糖吃,草原的奶疙瘩换京城的酸梅汤。”她正往碗里加甘草,陌生汉子突然脸色骤变——汤里的奶香钻进鼻腔,他腰间的陶哨集体鸣响,哨身上刻的“北”字竟褪成了“伪”字。

林晚星握着缠藤刀绕到汉子身后,刀身映出的景象让她倒吸冷气:汉子后颈贴着手写的“北味秘谱”,其实是用南货行的包装纸改的,纸上还印着模糊的“龙井”二字。“你根本不是北地人。”她挥刀挑破汉子的衣襟,内衬里掉出包茶叶,茶包上的印章赫然是“苏州荣记”——与当年控味术余孽藏匿的茶行同名。

三、味脉同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