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钱眼通天之李卫帑盐造富机(2/2)
李卫接着说:“而且,官府会派武弁帮你们护送盐队,打击私盐——这就像给你们的‘货物’买了保险。你们只要按官府的价格卖,赚的钱比以前还多,何乐而不为?”
盐商们一听,都动心了。可散会后,王启年却偷偷找到李卫,塞给他一张五千两的银票:“李大人,您这帑盐制好是好,可我想多要两个分销点。您放心,以后每个月,我都给您‘分红’。”
李卫把银票推了回去,脸上带着笑:“王老板,你这就不懂了。我推行帑盐制,不是为了这点‘小钱’,是为了‘长期收益’。你把分销点做好,盐税上去了,我这个巡抚的位置坐得稳,以后你想扩大生意,我还能帮你打招呼——这比你每月给我五千两,划算多了。”
王启年恍然大悟,连忙点头:“李大人英明!”
接下来的半年,李卫忙着推行帑盐制。他让人在每个盐场设“收盐局”,直接给灶户发银票,避免场商克扣;又让武弁沿着运盐的河道巡逻,抓了十几个卖私盐的团伙。
到了年底,徐乾学拿着新账本跑进书房,声音都在发抖:“大人!盐税……盐税到两百万两了!”
李卫接过账本,看着上面的数字,心里却在盘算另一笔账——这两百万两里,有五十万两要上交国库,三十万两用于修筑海塘,剩下的一百二十万两,一部分给盐商发了奖金,一部分补充了官员的养廉银,还有十万两,被他以“买米平粜”的名义,存在了自己亲信的粮铺里。
“徐先生,你说这养廉银,是不是很有意思?”李卫突然问道,“我这巡抚每年的正俸才一百五十五两,可养廉银有一万两——这就像咱做盐生意时的‘溢价收入’,官做得越大,‘溢价’越高。”
徐乾学点点头:“可大人,这十万两存粮铺,要是被人查出来……”
“查出来?”李卫笑了,“我这是为了‘稳定物价’。明年要是闹饥荒,我把米拿出来卖,既赚了钱,还落个‘爱民如子’的名声——这叫‘公益与盈利结合’,比单纯的贪腐高明多了。”
窗外,钱塘江的潮水声隐约传来。李卫望着远处的盐场,知道自己的“帑盐制”已经成功——但他也清楚,这只是开始,浙江还有更多“搞钱”的机会,比如那片没人敢开发的玉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