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国父”为革命奔波筹钱之新加坡的生意经!(1/2)
光绪三十一年春,新加坡的“谦益号”橡胶园里,陈嘉庚正蹲在橡胶树下,看着工人割胶。他穿着粗布短衫,裤脚沾着泥,看起来不像个拥有上千亩橡胶园的侨商,倒像个普通的农夫。
“陈先生,有位姓孙的先生找您,说是从欧洲来的。”管家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孙中山”三个字。
陈嘉庚的手顿了一下。他早就听说过孙中山,知道他是“乱党”,也知道他在海外筹钱搞革命。但他对“革命”没兴趣——他是商人,只关心橡胶的价格、运费的高低,还有年底能赚多少银子。
“让他到办公室等。”陈嘉庚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泥,心里已经有了打算:随便应付几句,给点小钱把人打发走,别惹上麻烦。
孙中山坐在陈嘉庚办公室的藤椅上,看着墙上挂着的《新加坡港口地图》,还有桌上摊着的橡胶价格表,心里有了底。他没像往常一样直接说革命,而是指着价格表问:“陈先生,听说去年您的橡胶园亩产提高了两成,但是利润却降了一成,是不是因为英国殖民政府加了关税?”
陈嘉庚愣了一下,没想到孙中山会问这个。他点了点头:“没错。英国佬说要‘改善殖民地基础设施’,把橡胶的出口关税从百分之五提到了百分之八。我这上千亩园子,一年光关税就要多交两万多块。”
“那如果中国自己能种橡胶,自己办工厂,陈先生还用得着看英国佬的脸色吗?”孙中山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力量,“现在清廷闭关锁国,把沿海的港口都租给洋人,我们的商人在国内没活路,只能跑到海外来讨生活。可海外的日子也不好过,洋人欺负我们,殖民政府压榨我们,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靠山。”
陈嘉庚端起茶杯,手指在杯沿上摩挲。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厦门做生意,被清廷的税吏敲诈勒索;想起在新加坡,英国商人垄断了橡胶市场,他好几次差点被挤出局。这些事,像刺一样扎在他心里。
“孙先生,我知道你想让我捐钱。”陈嘉庚放下茶杯,看着孙中山,“但我得问清楚,你筹来的钱,到底用在什么地方?去年黄花岗起义,我听说你们花了几十万块,结果只打了一天就败了。钱花在哪儿了?是不是被人贪了?”
这是孙中山最担心的问题。之前好几次筹款,都因为华侨质疑资金用途而失败。他从怀里掏出一个账本,放在陈嘉庚面前:“陈先生,这是兴中会去年的资金收支账本。黄花岗起义,买军火花了十二万,给烈士家属抚恤金花了三万,革命党人差旅费花了两万,剩下的三万,现在存在新加坡的‘广益银行’,随时可以查。我孙中山可以发誓,每一分钱,都用在革命上,我自己每月的生活费,从来没超过五十块。”
陈嘉庚拿起账本,一页一页翻。账本上的字迹工工整整,每一笔支出都有签名,甚至连买几支铅笔、几瓶墨水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心里的疑虑,慢慢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