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数据中台的价值(1/2)
流程再造的成效初显,但苏晚晴和陆启明都清楚,这还不够。真正的智能化运营,需要更强大的“大脑”。而这个大脑的核心,就是陆启明力主构建的数据中台。
起初,并非所有人都理解这个投入不菲的“隐形工程”。在不少业务部门看来,这远不如多搞几次促销活动来得立竿见影。
转机出现在一次“集创者”选品会上。
以往,选品更多依赖于评审委员会的经验和直觉。这次,数据中台团队首次展示了他们的“创意潜力预测模型”。
大屏幕上,不再是单一的设计稿或样品,而是密密麻麻的数据维度:类似风格的历史销售曲线、社交媒体声量趋势、目标用户画像匹配度、甚至是对手平台的价格区间分析……
“根据模型分析,‘浮光工作室’即将提交的秋季系列,在色彩和材质上与当前社交媒体热议趋势高度吻合,预测爆款概率为78%。”数据工程师冷静地汇报,“而另一位申请者主打复古金属工艺,模型显示其目标用户与平台现有高净值用户重叠度低,市场教育成本可能较高,建议谨慎引入。”
客观的数据,瞬间让原本可能带有主观色彩的争论变得清晰。最终,决策小组采纳了数据模型的建议,重点资源向“浮光”系列倾斜。
结果印证了数据的威力。“浮光”秋季系列上线即成爆款,销售额远超预期。而那个被提示“谨慎引入”的金属工艺品牌,在另一平台上线后果然反响平平。
这一战,让数据中台的价值具象化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紧接着,数据驱动的力量开始渗透到各个角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