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真刀真枪(1/2)
清晨的阳光透过专家公寓宽大的玻璃窗,将会议室长条桌上铺着的巨幅基地平面图照得清晰明亮。
九点整,基地总指挥部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长桌一侧,是以总顾问施密特为首的德方顾问团,人人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笔记本和工程进度表,神情严肃专注。
另一侧,是苏承业、汉阳铁厂调来的陈志远、李振邦等中方技术组长,以及首席翻译吴文渊、沈梦溪。
后排则坐着部分核心翻译助理,随时准备接力。
空气里弥漫着新油漆、咖啡和纸张的味道,更弥漫着无形的压力与期待。
施密特站起身,没有多余的寒暄,他身后的助手维尔纳·菲舍尔立刻将一张巨大的横道图挂上墙面。
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方块,以醒目的红色箭头指向一个终点——1914年4月3日。
旁边用中德双语标注着:全系统贯通投产日。
“先生们,”施密特的声音不高,但异常清晰,吴文渊几乎同步进行着翻译,“我们只有七个月。从现在算起,二百一十二天。”他手中的细长木杆重重地点在那个红色箭头上。
“这七个月,必须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联动试车,直至产出第一炉合格的生铁和钢锭。
这是合同赋予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必须达成的目标。”
施密特的目光扫过中方众人,尤其在苏承业脸上停留了一瞬,“为此,我们制定了分秒必争的计划。
设备安装的核心窗口期是未来四个月。
这期间,气候是最大的敌人,我们必须抢在严冬彻底封冻前,完成所有室外大型构件的吊装和主体设备的就位。”
他手中的木杆沿着横道图移动,指向一系列紧密排布的蓝色方块:
“选矿线基础完成…高炉本体安装…平炉砌筑开始…发电厂汽轮机吊装…每一个节点,都如同精确的齿轮,不容错位。
一个环节的延误,将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
“与此同时,”
施密特的话锋一转,木杆指向横道图下方一条贯穿始终的绿色长条,其终点远远超出了红色的投产箭头,延伸至三年后,“是人员培训。这才是真正的基石,是钢铁基地长久运行的血液。”
他看向陈志远、李振邦等汉阳铁厂来的骨干,“诸位组长经验丰富,但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
我们的技术员将指导你们的团队,但最终的操作、维护、乃至未来的改进,都要依靠你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那些后排年轻的中方面孔:
“这六十六名技术员和学徒,必须在未来的三年里,完成从认知到熟练,再到精通的蜕变。
这甚至比安装设备更难。
因为设备不会出错,但人会。”
他的话像一块巨石投入水面,中方人员的神色明显凝重起来。
会议室里只有吴文渊清晰平稳的翻译声在回荡。
苏承业微微蹙眉,七个月的投产压力已经如同泰山压顶,施密特却又抛出一个为期三年的培训计划,而且将它与投产后的稳定运行直接挂钩。
时间,成了悬在头顶的双刃剑。
汉斯·克虏伯适时地开口,打破了沉默:
“施密特顾问的计划是严谨的。
投产是冲刺,但培训是长跑。
没有合格的操作者,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昂贵的废铁。
我们必须并行推进。”
他看向苏承业,“苏先生,这需要贵方提供绝对的支持。
培训需要时间,需要场地,需要让学徒们有足够的机会上手操作,哪怕是在调试阶段,也要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参与进去。
这意味着,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影响安装调试的纯粹速度。”
这几乎是在明示一个巨大的矛盾点——赶工期的紧迫性与保障培训质量的耗时性之间的冲突。
陈志远忍不住开口了,带着汉阳铁厂老工长特有的直率:
“施密特先生,我们理解培训的重要性。
但七个月投产,时间太紧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