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财富自由,从教人填志愿开始 > 第137章 回到城市

第137章 回到城市(1/2)

目录

车子平稳地驶入小区地下车库,引擎熄灭的瞬间,车厢里的静谧被孩子们轻轻的哈欠声打破。

儿子攥着迷你火箭模型的手松了松,却依旧不肯放开,模型的边缘被他温热的掌心焐得有些发烫。

妻子先推开车门,一股熟悉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没有山间草木的清香,却带着家的安稳味道。

他解开安全带,转身帮孩子们拿下后座的小背包,里面装着山里孩子们送的手工礼物,还有几颗没吃完的野核桃。

儿子被妻子抱下车,脚刚沾到地面,就拉着姐姐的手叽叽喳喳地说:“姐姐,你还记得阿杰哥哥的火箭模型吗?真的能亮呢。”

他听着孩子们的对话,心里像被温水浸过,柔软而踏实,伸手提起放在后备箱的行李,脚步放慢了些。

电梯缓缓上升,数字一个个跳动,妻子拿出手机翻看白天拍的照片,指尖轻轻划过屏幕上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你看这张,”妻子把手机递给他,“阿杰介绍火箭模型的时候,眼睛亮得像星星。”

他低头看着照片,少年挺拔的身影、认真的神情,和记忆中那个趴在石板上画火箭的小男孩渐渐重叠,眼眶忽然有些发热。

电梯门打开,他掏出钥匙打开家门,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道还未完全散去,是出发前特意打扫过的痕迹。

孩子们率先跑进去,把背包扔在沙发上,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山里收到的礼物,小心翼翼地摆在茶几上。

儿子的折纸仙鹤、手工画,石头摆件、竹编小筐,还有阿杰送的那枚精致的火箭模型,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珍贵。

妻子走进厨房,打开冰箱拿出矿泉水,倒了四杯放在餐桌上,转身看着他:“累不累?要不要先洗个澡休息一下?”

他摇摇头,走到沙发边坐下,拿起那枚火箭模型,指尖摩挲着上面清晰的纹路和小小的太阳能板,阿杰兴奋介绍的模样又浮现在眼前。

“当年第一次进山,根本没想过会有今天,”他轻声说,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妻子倾诉,“那时候学校还是木板房,孩子们连课外书都很少。”

妻子走过来坐在他身边,递给他一杯水:“我记得你说过,那次看到孩子们用木炭在地上画画,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他喝了一口水,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流下,暖意蔓延开来:“是啊,阿杰画的火箭歪歪扭扭,却特别认真,冻得小手通红还不肯停。”

“那时候你就想给他们建科普平台,”妻子看着他,眼里满是理解,“所有人都觉得不切实际,只有你一直坚持。”

他想起创业初期的艰难,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外界的质疑,那些无数个熬夜加班的夜晚,团队成员疲惫却坚定的眼神。

“其实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他轻声说,“尤其是第一次平台测试失败,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心里特别难受。”

“但你还是扛过来了,”妻子握住他的手,指尖的温度传递过来,“因为你知道,那些孩子需要一个看世界的窗口。”

他点点头,转头看向窗外,城市的灯火璀璨,却远不及山里那些零星的灯火让人心安。

孩子们还在茶几边摆弄着礼物,小儿子拿着火箭模型,模仿着发射的声音,脸上满是认真。

大女儿则在翻看白天拍的照片,时不时停下来和弟弟分享,轻声说着山里的见闻。

他看着孩子们的模样,忽然觉得,这次云南之行,不仅是兑现了对妻子和孩子的承诺,更是一次对自己初心的回望。

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是那曲县医院院长发来的消息,附上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几位医生正在使用他们公司捐赠的医疗设备给牧民看病,设备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检查数据,牧民脸上带着安心的笑容。

院长说,自从有了这些设备,很多牧民不用再翻山越岭去县城看病,小病痛在村卫生室就能解决。

他看着照片,想起第一次去那曲的场景,海拔高、氧气稀薄,牧民们看病的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

那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不仅要做科普平台,还要让医疗科技走进偏远地区,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这些年,团队研发的低功耗医疗设备、远程诊断系统,一点点走进山区、牧区、偏远村落,像一束束光,照亮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

妻子凑过来看了看手机,轻声说:“你看,你的坚持真的换来了改变,不管是孩子的梦想,还是普通人的健康。”

他放下手机,握住妻子的手,心里满是感激:“谢谢你,一直支持我做这些事,从来没有抱怨过。”

“因为我知道你做的是对的,”妻子笑了笑,“看着那些被改变的人生,我也为你骄傲。”

孩子们玩累了,小儿子靠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枚火箭模型,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大女儿也打了个哈欠,走到他身边:“爸爸,我想把今天的经历写进作文里,题目就叫《大山里的梦想》。”

“好啊,”他摸了摸女儿的头,“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下来,那会是一篇很动人的作文。”

女儿点点头,转身去房间拿笔记本,脚步轻轻的,生怕吵醒熟睡的弟弟。

妻子起身走进卧室,拿出干净的被褥,准备给孩子们铺床:“山路颠簸,孩子们也累坏了,让他们早点休息。”

他站起身,走到阳台,推开窗户,晚风带着城市的喧嚣吹进来,却吹不散心里的宁静。

远处的高楼大厦灯火通明,街道上车水马龙,这座他生活了多年的城市,此刻在他眼里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他想起白天在学校,孩子们围着他问各种问题,那些对宇宙、对深海、对世界的好奇,像一颗颗种子,在科技的浇灌下慢慢发芽。

想起阿杰说要建航天科普馆的梦想,想起孩子们说要帮助别人的坚定,心里就充满了力量。

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冰冷的参数和先进的技术,而是温度,是能照亮人心的光,是能点燃梦想的火。

他想起团队里的年轻人,那些刚毕业就跟着他扎根基层的工程师,那些为了优化产品熬夜到凌晨的技术员。

他们中有人生在城市,却第一次走进大山;有人放弃了高薪工作,只为了心中的“普惠”二字。

原来,善良真的会传染,坚守真的会有回响,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座山到一片土地,他们用科技的力量,做着最温暖的事。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团队群里的消息,大家在讨论非洲科普平台的升级方案,有人提议增加更多本土化的内容,有人说要优化离线缓存功能。

他没有回复,只是静静地看着,心里满是欣慰,这群年轻人,已经把“普惠”刻进了心里。

妻子走过来,轻轻关上窗户:“夜深了,也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去公司处理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