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助力乡村(1/2)
陈如轩在贵州农村干的越来越红火时,赵建明听说了这一件事。
他立即给陈如轩打了个视频电话。
陈如轩接到这个视频时,他正在雕刻室内同老木匠闲谈。
“赵总啊,怎么你也有空给我打电话啊。”
“如轩,听说你在贵州山区闹出的动静不小,便好奇地找你来问问。”
“其实也没什么,我曾经一直说,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同等重要……”
他缓缓移动手机摄像头。
“这里恰好给了我实践这个想法的土壤。”
赵建明在屏幕那头轻笑一声,带着些许不以为然。
“哦?山区能有什么土壤?穷乡僻壤,要资源没资源,要人才没人才。”
陈如轩没有直接反驳。
他将镜头对准了身边一位眼神专注、手上布满老茧的老木匠。
“李师傅,麻烦您把咱们那‘小玩意儿’给赵总瞧瞧?”
老木匠李师傅憨厚一笑,小心翼翼捧起一个刚刚雕刻完成的紫檀木茶盘。
茶盘上龙凤呈祥的图案栩栩如生,细节之处更是精妙绝伦。
赵建明原本慵懒的目光瞬间凝固了。
“等等!放大点,让我看看那个角落的刻痕!”
他的声音里透出一丝惊讶。
“这手法……这绝对是顶尖的匠人手艺!这老师傅哪儿请的?”
陈如轩笑了,镜头转向工坊内其他正在忙碌的工匠们,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不是请的,赵总。”
“李师傅就是本地人,在这山里待了一辈子。”
“像他这样的老师傅,我们这还有十七位。”
“他们缺的不是手艺,只是一个被世界看到的机会。”
赵建明坐直了身子,语气认真了些。
“这作品放外面,价格可不菲。”
“你们产量跟得上吗?物流怎么解决?这穷山沟……”
话音未落,工坊外传来一阵清脆的汽车喇叭声。
陈如轩将镜头转向窗外。
只见一辆印着某知名物流品牌标志的大型货车正稳稳停在工坊仓库门口。
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包装精美的木艺品装箱上车。
“物流?我们这是每天准时发出的第三车了。”
赵建明有些愕然。
“每天三车?都是这种品质的货?”
“你们怎么打通这些渠道的?我当年进这些山区渠道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没打通。”
“是渠道主动找上门的。”
“我们的首批产品在省里一个非遗展上拿了金奖。”
“消息传开,订单自己飞来了,物流公司也就顺着路开进来了。”
赵建明沉默了几秒,似乎在消化这个信息。
“就算这样,高端木料也是大问题,成本压得住吗?”
陈如轩走到原料仓库,镜头扫过堆叠整齐的各类木材。
“贵州本地优质木材资源丰富,只是过去缺乏科学开采和可持续利用。”
“我们和林业大学合作,引入了最新的林业资源管理系统。”
“既保证了原料品质,也确保了生态可持续性。”
“成本,反而比你们从外地甚至国外采购要低三成。”
赵建明下意识地计算了一下,脱口而出。
“低三成?!那你们的利润率……”
陈如轩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利润。
他切换了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对着自己。
“赵总,这还只是木艺品这一块。”
赵建明来了兴趣。
“哦?还有别的?”
陈如轩边走边说,出了雕刻工坊。
“是啊,闲着也是闲着,就带着乡亲们折腾了点别的。”
镜头一转,是一片繁忙的食品加工厂。
穿着统一工服的村民们正在生产线旁忙碌。
“这是我们利用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发的有机食品线。”
“主打无添加的山货,比如野生菌酱、特色腌菜、古法红糖。”
“上线三个月,月销售额突破五百万了。”
赵建明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
“多……多少?五百万?月销?”
陈如轩语气平淡。
“嗯,主要是电商平台卖得好。”
“最近刚谈妥了出口日本的订单,那边对有机食品需求很大。”
赵建明的声音有些干涩。
“出口……你们打通了出口渠道?”
陈如轩摇摇头。
“没打通。”
“是日本那边的采购商自己找来的,尝了样品,当场签的合同。”
赵建明再次沉默。
陈如轩继续往前走,镜头扫过一片新建的、设计感十足的民宿集群。
“这是和村民合伙搞的民宿。”
“依托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
“旺季提前一个月就订满了。”
“均价一千二一晚。”
赵建明忍不住惊呼。
“一千二?在这山里?谁住?”
陈如轩镜头对准民宿门口。
恰好一辆旅游大巴停下,下来一群拿着专业相机的外国游客。
“北上广深来的居多,还有不少像这样的国际摄影团。”
“他们追求的就是原生态和文化体验。”
“我们这儿,刚好都有。”
赵建明喃喃自语。
“文旅结合……附加值确实高……”
陈如轩又补充了一句。
“对了,我们这的员工,主要是本地村民。”
“以前人均年收入不到三千。”
“现在,熟练工匠月薪过万,普通员工也能拿到五六千,还包吃住。”
“五险一金齐全。”
赵建明彻底说不出话了。
他那边传来杯子放下的轻微声响,似乎在掩饰震惊。
陈如轩没停下,走到了一个看起来像是研究所的建筑前。
“这是和农大共建的实验室。”
“专门研究本地物种的保护和开发。”
“刚成功提取了某种特有植物的活性成分,美容效果极佳。”
“已经有几家大型化妆品集团在谈合作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